分享

《流浪地球》票房夺冠的背后: 拍摄3年, 导演每天只睡2小时

 好一个图书馆! 2019-02-07

2月7日大年初三,春节档几部重头电影票房重新排序,郭帆导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强势翻盘并占据票房榜首,截止到发稿,《流浪地球》当日票房过亿,超过排在第二名的《疯狂的外星人》3000多万,最终夺票房冠军已经没有悬念。

和去年春节档《红海行动》一样,《流浪地球》夺冠靠的完全是口碑好、质量硬,作为科幻题材,这部电影带领国产科幻片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论是置景、实景特效、电脑特效,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之前那些主打电脑特效的仙侠题材不同,导演郭帆没有过分依赖电脑特效,而是在拍摄中的置景、道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全程跟进,耗费不少心血,可以说《流浪地球》就是他的命。

导演自己没怎么诉过苦,不过剧组的工作人员早就看不下去了。之前剧组的一个工作人员发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原来《流浪地球》早在2015年夏天就开始筹备剧本,导演郭帆开始和编剧们天天不睡觉,当时大家以为开机会轻松些,没想到到了开机压力更大,到了后期制作阶段,导演郭帆干脆在工作室支了一张弹簧床,经常一宿一宿熬夜,每天只睡2小时,发量和体重骤减。

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拍电影都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比如每天只能工作8小时,不许熬大夜等等,但在中国,由预算紧、时间不够,经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但像郭帆这样拼命的导演并不多见。那么为什么郭帆要这么拼?复盘一下电影的创作过程,就能知道大概的原因。

最难创作的剧本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筹备剧本要天天不睡觉?是因为《流浪地球》的剧本创作难度太大了。

科幻电影不同一般的故事片,剧本写好,导演设定好分镜图,按照既定的场景逐个拍完即可。科幻片由于有太多特效镜头,所以在剧本筹备阶段,就要将场景构思、特效量等内容完全做好规划。看过小说会明白,《流浪地球》很短,里面硬科幻的元素和把地球推离火星的设定非常吸引人,但怎么转化成画面呢?这是文字没有办法具体描述的,需要画大量的概念图,做全盘的设定。

《流浪地球》的剧本一共不到150页,其实内容不算太多,但牵一发动全身,郭帆要集结剧组各个部门,去探讨剧本中情节、场景的可行性,所以说,从剧本开始就是一场很难打的攻坚战。

拍摄更是大工程

前文说过,2015年夏天开始筹备剧本,这个过程耗时将近2年,到了2017年5月份,电影终于开拍,剧组租下了最大的摄影棚,不断的搭景、拆景,这个剧组看上去更像是工程队。到了2017年6月份,一个多月的时间景都还没搭完。当时有剧组的工作人员发给我现场照片,从照片中能够看到,现场搭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场景,非常宏大。但是这些场景都以木头和水泥为主,并不是电影中看到的画面呀?

没错,这正是导演郭帆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为了让《流浪地球》呈现出真实的质感,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建筑和道具,极少有完全用电脑凭空造出来的,基本都是要有实物,或搭景,或以现实中的建筑为参考,再用电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特效制作,比如电影中看到的北京大裤衩就是这样,前期的效果图如上。

大大小小的建筑都要建造,给剧组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流浪地球》拍摄非常困难。演员李光洁穿的那件外骨骼盔甲,由新西兰的维塔工作室制作,一件盔甲要40多万,穿上脱下都非常困难。搭景、道具、服装等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成本。更困难的是,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做法,在国产电影是没有先例的,郭帆没有一个学习和参考对象,也没人能帮他,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

漫长的后期制作

拍完之后,后期更是大工程。《流浪地球》有超过2000个特效,前面说过,电影搭了很多实景,因此很多特效镜头,其实是实景和电脑特效结合完成的,做起来更加困难。

《流浪地球》的特效很复杂,除了数字特效,还有物理特效,以及大量用于CG特效的角色用数字扫描模型。为了保证画面的真实性,片中所有的电脑显示、手臂屏的UI操作界面都是实拍,所以,这些界面画面还需要提前设计制作,《流浪地球》是很复杂的电影工业流程。郭帆用他连续三年的熬夜,成功的完成了电影。可以说,《流浪地球》是国产科幻电影的骄傲,不知道你们觉得是不是很好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