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唐明宗李嗣源:无奈起兵,情非得已

 睁眼的沙加 2019-02-08

沙陀人李嗣源曾在一次战役中冒死救下首领李克用,故被李克用收为养子,随其征战三十年,立下战功无数,对李克用那是绝对的忠心耿耿。

等到李克用的亲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国,李嗣源依旧满怀忠诚。李嗣源和李存勖算是平辈人,但李嗣源年长李存勖十八岁,比较会来事儿,所以尽管他的确功高盖主让皇帝多少有点忌刻,但就总体而言,俩人相处的还较和谐。

除了李存勖喜欢盯梢以外,可坏就坏在他有这个毛病。

李嗣源后来接管国家确实不是私心作祟,完全出于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一个值得当时及后世人称颂的君王,历史上不止有雄才伟略的汉武帝被后人津津乐道,一心为民的李嗣源同样也会被我们记住。

李存勖是沙陀人中汉化最彻底的一人,他不断地用汉人取代沙陀人担任地方长官,失业的沙陀人很生气,生自己的气。因为像和平生产,发展经济,管理城市诸如此类的工作他们是一头雾水,可汉人却无师自通。但当李存勖要用汉人取代武将时,沙陀人不干了,拒绝交权,公然违抗皇命。

李存勖就派李嗣源过去教训教训这帮不听话的武夫一顿,李嗣源出发前想见皇帝一面说说心里话,可李存勖忙着排演话剧没空见他,李嗣源就这么憋屈着上路了。

行至半路就遇上魏州守将的求见,来人告诉李嗣源我们不是搞叛乱,但决不能由着皇帝的性子乱来,希望头人(李嗣源)接替皇位为我们族人说话。

劝走守将后,李嗣源陷入了沉思,自己带出来的这支队伍中就有这些言论,这几日没少往李嗣源耳朵里灌。沙陀人不打沙陀人,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李嗣源不能决断叫来女婿石敬瑭,不成想石敬瑭给他带来一个坏消息:部队罢工不走了。

这下麻烦大了,还记得李存勖有盯梢的毛病吧,军中就有皇帝的密探,如今魏州守将刚走,李嗣源的部队就不走了,你如何能让皇帝相信李嗣源没有和魏州串通一气?李嗣源和石敬瑭商量来商量去,哪个说法都不能令皇帝相信,这如何是好?

只能真的和魏州串通一气了,也就是说只能反了,李嗣源下这个决定是很痛苦的,再三强调决不能杀皇帝。

主意既定,石敬瑭就领着三百骑兵偷袭汴州,汴州守军也是沙陀人,看到石敬瑭来汴州不战而降。

李存勖听说李嗣源反了觉得很意外,因为照他的意思说,派兵去魏州绝不是血腥镇压,只想吓唬一番逼他们就范罢了。所以他急忙赶到汴州,能当面和李嗣源解释清楚,澄清这些误会就好。没想到石敬瑭的速度太快,李存勖终究还是晚了一步,接着莫名其妙地就死了。

李存勖真是可惜,一个几乎无败绩的战神没有当好国家领导人,他的满腹经纶算是白读了,他的死也成了一团迷雾。

有说是被乱箭射死,有说是在慌乱中误撞上卫兵的刀死了,这个很滑稽吧,还有更戏剧性的呢,说前方的卫队往回跑急着报告军情给皇帝,皇帝的随身护卫看到尘土飞扬,以为是叛军赶来,于是就杀了李存勖来邀功,不料却是先前探路的皇帝卫队,结果反被他们诛灭。

听说皇帝死了,李嗣源沉默良久,迫于形势无奈起兵,希望获得养父在天之灵的原谅。

李嗣源接任后唐皇帝,唐明宗就是他,别看他是个文盲,但比文艺青年能洞察人心,有时候读书多脑子反而不灵光,譬如李存勖。

沙陀人没想到自己支持的部族头人也会实行汉化,只是这次他们输得心服口服,必须主动配合,否则头人就会带领他们回草原吃沙子,因为头人给他们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么我带你们回草原;要么留在中原,让汉人管理城市。

哪个都不想选,可两害相权取其轻,谁让定居比迁徙舒服?谁让我们没有汉人的头脑灵光?总之能留在中原就好。

李嗣源管理下的国家和平祥和,人民的生活富足安康,百姓要求不高,只要不动乱,他们就可以快乐地生产,国家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场面。李嗣源是位好皇帝,他只想让人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好好休息。

是啊,无论在什么时候和平都是最宝贵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