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饥民流民饭都吃不饱,为什么战斗力却很强?原因非你想的那样

 思明居士 2019-02-09

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民百姓因为得不到一顿饱饭而揭竿而起的现象数不胜数,往早了说有汉末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等,往近了说有明末农民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等底层人民哪怕一天有一顿饱饭,都不会有造反的想法。在我们的印象中,流民饥民一般都是步履蹒跚、衣衫褴褛、饿的腰都直不起来的状态,那为什么他们的战斗力却如此强大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原因为何。

古代饥民流民饭都吃不饱,为什么战斗力却很强?原因非你想的那样

1.全家逃难,精神力量支撑

古代饥民流民饭都吃不饱,为什么战斗力却很强?原因非你想的那样

多数的饥民是因为天灾或者战乱而背井离乡,他们出发则是扶老携幼,拉着家底外逃的,有些人逃难几年又回去了,有的则是最后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就此生根。他们聚在一起都是一家老小等着吃饭,如果一旦失败则会被全部处死,所以靠着这股精神凝聚在一起,战斗力则加了三成。

2.官军外强中干,战斗力差

古代饥民流民饭都吃不饱,为什么战斗力却很强?原因非你想的那样

多数的起义都是在每个朝代的末期,这时候不比建国时期兵强马壮战斗力爆棚,反而统治者养尊处优多年,兵士也是纪律败坏毫无战斗力,有能力的将领也比较少,所以跟背水一战的流民相比,战斗力又下了一成。

3.国家有赈济点,饥民实际上不“饥”

古代饥民流民饭都吃不饱,为什么战斗力却很强?原因非你想的那样

古代统治者再腐败,对于安抚流民其实还是有些作为的,有专门的赈灾机构,户部也有专门的资金去做这些事,民间也有忠志之士自发救济,所以易子相食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多见。而这些粮食虽然不能让饥民全部安顿下来,但是解决燃眉之急还是可以的。另外能够在迁徙过程中生存下来的,实际上体力体质都是极好的,这些人最终就成为了重要的兵力来源。

4.饥民变“暴民”

古代饥民流民饭都吃不饱,为什么战斗力却很强?原因非你想的那样

在饥民的迁徙过程中,所到之处对于当地来说都可以算是灾难。比如三国时期,西北的氐族人受灾南迁,先是到汉中地区。汉中地区的张鲁行五斗米教,百姓在这种教化下十分温顺。对于饥民张鲁打开粮仓让吃多少拿多少,而当西北饥民到来时,随意哄抢占有,引起当地人与他们的对立,最终被赶到了益州地区。另外这些人里面有一些流氓分子聚集起来开始对当地大户人进行抢夺,这个大家可以参考看下电影《1942》,里面表露的比较真实。最终这些流氓中比较厉害的角色变成了这批流民的领袖,这里面就有后来成汉开国君主李特、李雄的先辈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