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散文:盖帘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2-09

快过年了,爱人交给我一个光荣任务,去农贸市场买个盖帘。不是我不偷懒,整个市场转了几圈,也没有找到早些年用秫秸穿的盖帘。

盖帘,在东北这地方是厨房必备的用品。苏北叫锅拍,在农村家家都有地锅,地锅有大有小,锅拍也是大小不一,锅拍是用盖锅用的。特别在农村,每家厨房里都可以到几个盖帘,家没有盖帘,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家。

盖帘在家庭生活中用途非常广,盖饭盆、盛干粮、晾东西,盖酱缸等等,缺少了它,根本没有办法过日子。

我们家乡的盖帘都是用高梁梢穿的。当年使用的时候,还没有环保这个词,感觉就是卫生,轻巧,就地取材,方便实用。

东北是高粱的主产区,高粱用途广泛,全身都是宝,高粱碾的米,做的米饭,大家都喜欢吃,没有加工的高粱还是喂马的精饲料。高粱杆更是老百姓离不开材料,烧火是上等柴火,但都不忍烧掉它,用他编炕席睡火炕舒服又养人,还可以编装粮食的穴子。盖房子做房盖,磨上泥,苫上草防寒,不烂。还可以用来夹篱笆墙,挡鸡鸭鹅狗,透光透风。高梁杆梢的一节,是穿盖帘的最好材料,成为宠爱之物。

穿盖帘也不是所有高粱稍都能用,最好的是笨高粱的稍,才能穿出好盖帘,后来种植的杂交高粱梢又短又粗就不能用。穿盖帘选择的高粱稍要粗细一样,如果粗细不均,穿出来的盖帘就出现了垄沟垄台状,高低不平,不但不好看,放东西也不规整,高低不一。选择了好的秫秸稍,还要用最好的纳鞋底细麻绳来穿。

穿盖帘是细活,需要有耐心,男人一般不干这个活,都是由年纪比较大一点的妇女来做。穿盖帘开始,先是把两根一组两根一组的秸秆大小头颠倒放在平板上,铺平,较长一点的放在中间,稍短一点的放在两头,基本形成一个圆形。高粱杆的外皮很硬,有的时候,一针扎不透,干活的人首先用锥子先锥一下,再用顶针把大马蹄针顺着锥子锥的眼顶进去,这样就把秸秆串成一片儿。穿完两片后,再串那两片儿,然后把这样的两片儿交错叠加起来,使两个面的秸秆成直角,再用麻线把两片儿订起来,斜纹订成一个“回”字形,这样,穿完以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穿盖帘针脚不能大,麻绳不能漏出来,要平整,美观,大方,挺实。盖帘就串好后,再选准中心点用一根秸秆做半径,转一圈划线,用菜刀顺着画出的圆弧印把四围多余的高粱杆切断,这样盖帘就切成了规则的圆,一个盖帘就算彻底做完了。为了不使盖帘的四周有肥边,最好用薄薄的铁皮包一圈,没有铁皮用布也可以包。当年,我们使用的时候,铁皮和布都是稀缺物。很少有人家进行装饰的。反正,高粱秸遍地,坏了再穿,也不是太费事。

盖帘,承载着很多家庭的故事,也承载着一个时代人民的情感。

改革开放初期,我经常下乡工作,吃住在农民家中,同农民兄弟同劳动,同研究改革,同创致富路。

我记得,那些日子,为我们做派饭的乡下老大嫂用那圆圆的盖帘给我们晒鱼片吃,用盖帘端上来黄澄澄的粘豆包,非让我们吃得肚圆。

我看见,多日的连雨天,柴火不好烧,房东的胖大婶在灶坑前,用盖帘在煽风,让火苗更旺,我们吃上热乎饭。我们情不自禁想起来:“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的情景。

我感动,有一年的春节前,我们工作队撤点,风雪中,大家送我们送到村口,一位“五保户” 老奶奶蹒跚地撵到村口,把两个盖帘送到我手中:你们城里人缺这东西,这东西做“菠菠”用得着,我的眼泪掉在雪地上,留下一个个坑点。

圆圆的盖帘,圆满了老一辈人辛辛苦苦的日子,今天在圆着更加美好的中国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