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文/摄影:杜文杰 2006年5月19日我们一行去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游玩。追忆在1700多年前发生在那里的一段精彩而神奇的故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足智多谋,自喻为“卧龙”,曾发明八卦阵、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人们说诸葛亮是天下第一奇人,一生中也有很多传奇故事。 隆中诸葛亮故居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相传诸葛亮曾(17-27岁)与其叔父诸葛玄在此居住过,是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隐居地。现存有武侯祠、梁父岩、三顾堂、诸葛草堂等遗迹。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期间广交地方豪杰志士,为后来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鼎力三国打下坚实基础。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策》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并将这里称为“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诸葛亮故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早在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 诸葛草庐,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 草庐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耸立门前。其内金匾银对,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具有典范价值。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为后来形成的的三国鼎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战略依据,也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精彩而传奇的篇章。 上图: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及《隆中对》发生地。“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内。 上图: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上图: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及蒲元等人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4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另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机。 2019.2.9 书馆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