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虽有才华但谨小慎微终损蜀汉王朝,隆中对终无完成统一大业

 谭论古今 2020-11-03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虽然诸葛亮为蜀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无可讳言的是可以说蜀国迅速衰败与诸葛亮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对此,可以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1、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诸葛亮最大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事必躬亲,凡事都要“亲往密察,以保万无一失”,以致积劳成疾,过早谢世,未能为蜀国建立起一统天下之大业。 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军令不能统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宫中府中,具为一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样的管法,即使刘禅有雄才大略,也无展示之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中大小事情全凭“相父”决断,刘禅根本就未亲政,使得诸葛亮死后后主对军国大事一无所知,更无法作出决断。 

 2、不能知人善任。

   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政治、军事上没有可当大任之人,加之后主昏庸、黄皓弄权,使蜀国迅速衰败。诸葛亮识人的能力比刘备差,在街亭一战中,刘备早已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认为其军事理论很好,就委以重任,结果造成阻援行动的迅速失败; 

 3、隆中对的战略错误。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制定了占据荆州、夺取巴蜀占据汉中以为更本,然后以图中原的战略构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国不能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只是兵力分散,处处薄弱。况荆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即使荆州不丢,问鼎中原也无可能。 

  4、治国有方、驭军无能。

   诸葛亮在治国方面可谓出类拔萃,在短时间内使蜀国改变了刘璋时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军事方面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因街亭之败造成全线崩溃。首出祁山是三国鼎立后的首次北伐,其意义非同一般。当时,关中震动、陇西三郡望风归降,魏国遣大将张合来抵御蜀军。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张合乃魏之名将,更知道街亭对蜀军的重要是生死攸关的,当时诸葛亮应亲驾街亭,这样断无街亭之失。如是,潼关以西归蜀国多时矣,三国历史就有可能改写。诸葛亮虽深知依蜀国的国力无法和魏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应该以奇兵胜之,但在以后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进兵。而魏国统帅深知蜀军的弱点,坚守不战,致使蜀军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魏国同帅司马懿相差甚远。三国演义当中为美化诸葛亮,把他描写成一个“失败的英雄”。

 5、穷兵黩武。

  蜀国人口不过94万多,刘禅投降时有兵11万多人,是三个国家中比例最高的一个。而当时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人口240多万。在蜀国存在的42年间,大的战争就又征南、征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连年征战使得蜀国国力凋敝、人口减少,大量的精壮劳力从军破坏了蜀国的经济。

  6、刚愎自用。

  在首伐中原时,魏国派夏侯懋率军抵抗,魏延上账献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寻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策”为由,拒绝考虑。

  其实六次出师,很难说诸葛亮纯粹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实际上他已经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出师失败,越是需要再一次出师证明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剿灭不了曹魏就说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一再出师还是剿灭不了就说明这个决策错上加错。但是诸葛亮还是一意孤行,而他任性的结果就是耗费了西蜀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造成了西蜀的灭亡。

从这个角度上说,诸葛亮是不是将蜀汉政权拖入了战争的深渊,最后被魏国攻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