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识虚领顶劲》/邓名

 天地虚怀xia 2019-02-11
《浅识虚领顶劲》/邓名

    内家拳皆注重虚领顶劲,太极,形意,八卦,大成等拳,都将之视为习拳的要旨之一,无不加以强调。但有些时候,又有虚领顶劲说和虚灵顶劲说。为何有这两种说法?其间有何区别?是何深意?如何理解应用?本人根据自己的练拳体会,表述自己的点滴理解,作抛砖引玉之举,就教于方家。
         
    传统拳道的理解,头为一身之主,头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王芗斋先生说:“头居人体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力须上顶,收领挺颈而欲直,似顶非顶,似被绳提,要领率全身之意”(《拳学新编》)。在《大成拳论》中他亦说:头顶项竖,顶心按缩。虚领顶劲是先解决头及头顶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虚领,一是顶劲。关键词说清楚了,问题自然就讲明白了。按顺序,先说虚领。虚领是指将头向上领起。如何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动,头直颈竖,向上顶起。二方面是被动,即宇宙中有大能量,如有一直索,将头向上引悬。主动与被动一结合,虚领即成。即便如此,仍有些细节要留意,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颈竖不能用力,用力则紧滞。不仅气血不通,更会导致上肢及全身僵硬,不能协同全身筋骨做功,整体发力。更会导致筋脉不畅,细胞供氧不足,不宜长寿养生。另外,头上顶更无须用力,领是要虚领,是意领,似顶非顶,若有若无,若无若有。最要紧处是用意中力,大成拳修的就是这个密秘。

    另外说顶劲,也至少有两方面问题。一是上顶之劲,另一是顶上之引劲。上顶之劲上面说过了,是意中力,似顶非顶,若存若亡的虚领。而顶上之引劲则含有借助宇宙之力的意思。从头的顶窍到百会穴的形成的一片面积皆是头顶。道家的虚领是指顶窍,武术家讲的虚领是指百会穴。道家认为,顶窍开了,百会贯通,神意可以出窍。神识出来往哪里走?是往宇宙中行走。按现代的说法,包括量子力学的研究,世界是意识的对应物。如王阳明先生曰,你不看花,同归于寂,你若看花,当下鲜艳。讲的就是此意。神意是一种能量,宇宙也是能量及能量的存在方式。能量可以沟通融合,所以天人可以合一。

    头的神意出来,接通宇宙能量,也有头悬之意。即张三丰先生说的顶头悬。王芗斋先生说: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大成拳论》)讲的就是这种情况。大成拳的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就是求得宇宙能量和自然本能之力的合一,所以可以拳透敌背至万重山。
    
     虚领顶劲从整体来看,是要求得身正之法,须将头顶领起。使头悬、目正、项竖、气顺、意宁、形端、神聚。如何领?有形态上看,两个要点。一是收下巴,微收,下巴与颈喉之间,似含一小球。二是头上顶,百会穴与顶窍轻轻上顶,头皮与头发上领。但要注意,是虚领。要窍是用意不用力,且意念不能太重。虚领到位以后,上,中,下丹田成一直线,身正心正。

     身正的好处太多,一切炼功修行,皆以身正为基本。古人语: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则无事可成。大成拳行拳站桩讲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庄、力均”,试力,摩擦步讲究“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领即虚领顶劲,是整体力的体现。犹其大成拳的浑元力求得,须由二争力加矛盾力的合一,伸筋缩骨,神圆力方,自然浑元。没有上自领的顶劲,构不成二争力,更谈不上浑元力。身正力均整,二争加矛盾,浑身一抖擞,浑元阔大,空洞无我。
     
     太极拳各派亦强调虚领顶劲,杨氏太极将此列为“十要”之首。王宗岳《大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同样强调上虚领,下腹沉的二争,不偏不倚是讲究立身中正,身整如铸形成整体力。尾吕中正神贯顶,提挈全身松空活。这亦是太极的核心要旨。

    虚领顶劲还有一层要义,是头虚领起后,身正而体松,四肢百骸通畅舒展,可随意附形而圆转灵活。虚领顶劲的结果是气顺意正。任督二脉在此状态下容易通畅,中枢神经更为敏锐灵活,神意更为清朗。气可自然下沉至下丹田,周身舒适松静。

     不仅如此,虚领顶劲还可以兼及内外,平衡阴阳。张义敬先生认为:“虚领顶劲者,自外形言,头容端正,若以顶劲领起全身。由内心言,寂然若合体于虚无,而脑间常自爽朗。故虚领顶劲,实兼内外而言。若但说外形,则虚义不明;若专说内心,则顶劲何指?故当内外兼及,义乃满足也。(《太极拳传真》)”   太极拳讲上虚下实,气顺力沉。上则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兼頋了阴阳平衡,由此得到了中道。顾留馨先生认为:虚领顶劲也平衡了人体脊椎,是头对脊椎的平街,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每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太极拳术》)
    
    在工夫的实证实修层次说,虚领顶劲的终结果是开顶窍,即张三丰真人所说的“全身轻利顶头悬”。顶头悬则意谓向上虚领百会穴和顶窍与苍穹能量成直线,如草系头发往上悬。顶头悬后,人会头直身轻,纲举目张,四肢百骸气机流行。修至顶窍开毕,可以凝神出窍,佛曰“现法身”,道曰“身外身”。

     杨式太极杨澄甫先生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无法领起"。大成宗师王芗斋先生亦指出:顶上力空灵,虚灵须定意,善养吾浩气。

    所以,虚领顶劲与虚灵顶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次第上看,先修虚领顶劲,达到状态之后,“领”的更多内涵演绎到“灵”。虚灵的状态使人体更健康,气血更通畅,意念更轻灵,天人更合一。在虚灵顶劲状态中,人的后脑更为平展,玉枕窍自然打开,(玉枕窍即神窍,为出神之地)  白牛车(道家功法)上通之后,会出现四面放光之神妙的神光觉明境界

    据考证,虚领顶劲是源于道家的丹道功法。《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即指头顶。是道家“至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导气令和,复归于婴儿"的长生之道的金丹大道修法。要达到“虚其心,实其腹"的境界,须从“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做起。所以,虚领顶劲在实证实修中又得关注到神意和虚灵。有证道歌曰:神清气沈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沈不倒颠。徐致一注扬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云:“虚领者,谓当用虚灵之意(即不用力)自引其顶。李雅轩先生亦有高论: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功,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杨氏太极拳精论》)

     因此,虚领是精神领起,气血通畅的第一维度的修炼法门。在此基础之上,神意出窍,上通宇宙,至虚极,守静笃。须进入到虚灵的另一维度。若能修到出神入化,神光觉明之境,就是虚灵顶劲生发的功德造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