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虚证及黄芪的应用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19-02-12

临床上经常有些病人自感乏力,懒言,周身困重无力,动则汗出,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为明确原因,到医院做了体检,但什么毛病也没有查出来,有些病人自嘲自己得的是“懒病”,找西医看,也看不出什么毛病来,有些西药就建议找中医看看,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后,诊断患者为气虚证,给病人吃点中药调一调,慢慢病人症状就缓解了,对于这种类型的病人,中药方子里大多都有黄芪这味药。那么这类病人为什么是气虚证呢,为什么要用黄芪这味药呢?气虚证都有哪些表现呢,如何诊断气虚证呢?那些病人适合用黄芪这味药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叫“气”,气是一个中医学名词,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指的就是人体各个器官功能衰弱,表现出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症状。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另外,气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以及疲劳过度等引起。在临床上结合心、肺、脾、肾各脏器的相应病变表现,进一步辨证还可分为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症。

那么,如何诊断气虚证呢,首先从临床表现上看,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气短懒言,体倦乏力,常自汗出,动则尤甚。伴有心悸,胸闷则是心气虚。伴有咳嗽无力,少气短息,素易感冒则是肺气虚。伴有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大便溏薄则是脾气虚。伴有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等则是肾气虚。

再次,需要从体型,舌,脉等客观体征上来明确是不是气虚证。气虚证的典型舌像是胖大舌,有齿痕,如果气虚后体内形成痰、湿、饮等病邪,舌苔则可见或白,或腻,或黄,或厚。但都是以气虚为本,病邪为标。治疗时则需要在补气的同时还要去除邪气。而补气的代表药物就是黄芪。但气虚病人是不是都可以用黄芪呢?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提出了“黄芪体质”学说,认为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指的是: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认为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一般多是虚胖体型。

另外,黄芪还可以用于伴有气虚证的糖尿病病人,当年胡适因为罹患了严重的糖尿病,当时降糖药很少,胰岛素也没有发明,胡适的病因此被西医判为不治之症。当时,北京有个名医叫陆仲安,就是用大剂量的黄芪使胡适转危为安,胡适因此改变对中医的看法,陆仲安也因为善用黄芪被后人称为“陆黄芪”,原因就是黄芪是补气第一药,通过益气的作用使糖的代谢增加而是血糖降低。

其次,对于气虚证患者,如果舌苔黄、腻、厚,则是有痰湿等有形邪气存在体内,应用黄芪时则可能使邪气不能排除体外,则需要在应用黄芪的基础上加上其他去除痰湿邪气的药物才行,要么在单用黄芪时可能会出现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不良作用,另外,对于不是气虚证的患者,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发热、咽喉红痛的病人,则一定要少用或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