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张志强学习《论语》第4章里仁
2019-02-14 | 阅:  转:  |  分享 
  
第四篇里仁篇

第一则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选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居住。③知:同“智”。

解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第二则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注释

约:贫困。利:利用,顺从。

解读

不仁的人如果是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也做不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长期处在安乐之中,也做不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第三则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注释】①好:喜爱。②恶:厌恶。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路》)

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卫灵公》)

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第四则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仁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邪恶。

解读



第五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没有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注释

①这句的“得”’应是”去”字之误,

恶乎:恶音乌,wū,哪里,怎么。

违:离开。

造次:匆忙,仓促。

颠沛;穷困,受挫折。

解读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符合法,符合道德,合法之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第六则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尚:动词,超过之意。

解读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七则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以知道这人有没有仁心。”

注释党:类别,类型。

仁——同“人”。(有的版本认为)

解读

观过知仁,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中识别人。这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

这就是“观过知仁”方法的实际运用。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不错,但结果造成错误。第八则

第八则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

解读:

本则表明孔子对道的渴求。

第九则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第十则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第十一则

原文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注释(1)怀:思念。(2)土:乡土。(3)刑:法制惩罚。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2)怨:别人的怨恨。【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注释】?(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

第十九则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评析】“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

第二十则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

原文?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2)斯:就。【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献花(0)
+1
(本文系日修堂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