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针灸医籍中,除了“九针”所代表的更多的治疗器械,实际还有更多的针刺手法,如巨刺和缪刺。 巨刺和缪刺以“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为理论依据,与一般的针刺方法不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说明高明的医生懂得右病治左,左病治右,交叉治疗。这两种针刺方法得到古人颇高的评价,但由于两种针法十分相似,容易混淆甚至错用。 巨刺与缪刺同出于《内经》。《素问·缪刺论》更是详述了两者的特点与应用。文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今邪客于皮毛,舍于孙络,而不去,塞不通,得入于经,溢于大络,生奇病也。夫邪客于大络者,注右,注左,下左右与经相干,布于四末,气无常处,入于经俞,曰缪刺。故络病者,痛与经脉缪处,命曰缪刺”。 巨刺与缪刺针法所针对的疾病,都符合“右病表现在左,左病表现在右”的特点,即疾病症状表现在病灶侧的对侧,而针刺始终针对病灶侧,体现治病求本的理念。但在具体运用上,两者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1 病位不同 《素问.缪刺论》明确提出,巨刺所治病位在经脉,正如“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而缪刺所治病位在络脉,正如原文所说“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布于四末,气无入于经俞,曰缪刺”。 如何判断病位在经还是在络,从而选择巨刺还是缪刺呢?《素问·调经论》给了回答:“身形有痛,九候莫病,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诊脉:病位未入经,尚在络脉者,不会出现异常的脉象,此时宜缪刺;而病位己入经脉者,在疾病症状表现的对侧会出现异常的脉象,提示此时应运用巨刺。 2 得气要求和取穴部位不同 缪刺针刺手法以点刺放血泻邪为主,类似现代的“腕踝针”,并不强调得气,而强调针刺部位。取穴部位多在手足爪甲处的井穴、皮部的血络及络脉的其他腧穴。如《素问·缪刺论》述:“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素问.缪刺论》曰:“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灵枢.经脉》指出:“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盛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更简单的理解是——这是一种以皮部理论为指导的,关注刺破血络引发疗效的针刺方法。 相比之下,巨刺法治疗邪己入部位较深的经脉,此时病情多较重,病位更加入里,应用重手法深刺以祛邪,即《普济方》中所述“巨刺者,长针深刺,以取深邪远癖也”,与缪刺不同,巨刺注重得气,针刺部位一般取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经穴。 3 针刺用具不同 古籍中对两者的针具选用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但当代学者通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后认为:缪刺法针刺的部位在于分布在人体较表浅位置的络脉,可通过轻浅点刺络脉以放其血进行泻热、泻邪实,因此,缪刺多用三棱针作为针具。 而巨刺,虽然《内经》中对其在针具的选用也没有明确的论述,但是现代医家分析历代文献后多认为是长的毫针,例如,在《普济方》中有云:“巨刺者,长针深刺,以取深邪远癖也”,而选用毫针作为针具符合其针刺部位较深的特点,便于直达病所。 4 临床适应症不同 两种针法针对痛症、软组织损伤,均具有较好疗效。除此以外,结合当代医家的临床实践,认为以调气为主的巨刺治疗中风偏瘫效果佳,而以理血为主的缪刺,对实证(如:中风、昏厥、咽痛、头痛)、热病(如:中暑、急性热病)时可以通过点刺局部血络或井穴放血以泻实邪或热邪,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两者在适应症上存在部分差异。 |
|
来自: niexiangwu > 《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