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80后母亲的反思

 附近的人za9c9u 2019-02-16

前几日看了一篇文章,

讲的还是寒门贵门的老话题。

本以为又是一篇分析阶层、贩卖焦虑的文章,打开后竟认真地读完。


8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史,几乎同步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

当年的“小皇帝”成为现在的“监护人”。

那么,我们该反思些什么?


反 · 思


文章写道:



这个世道可别怨天尤人

你没成功 就是你不行

没别的理由


别以为外功出众就能成才

内功才是正经的底蕴


可年轻人就爱犯这个错

以为别人显山露水的

就是自己所要做的全部

哪知人家的道行怎么可能尽皆展露?


这深藏的六十四手啊

你一手都瞧不见



特别正确。

上次写完时间的重量,很多人后台留言。

后来有一位小姑娘来找我,问了很多问题。

我跟她说,这篇文章可能大家都没有看第一段


第一段是:


什么意思?

因为面对的是刚刚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世界的孩子,

所以我写的每一个故事,都只保留了上半集——要努力。

下半集,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后来遇到了怎样狗血的境遇,取得了怎样具体的成就。

我没办法写。

怕他们理解不了,

坚持不住,

然后失去勇气。


当你看到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你所见的只是他的十分之一。

这十分之一都是有所收敛,

怕刺激他人的敏感神经——不得以进行了含蓄委婉的处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从小看名人传记,自己没有成为名人。

从小看成功的主人公,自己没有成为主人公。

“深藏的六十四手,你一手都瞧不见。”

那么如何才能瞧见?

去亲历,

然后去靠近,

进而被接纳,

才有可能共享。

但,很少有人知道,

共享的前提,一定是具备共识的能力。


去 · 亲 · 历


80后一代,

在收入、住房、消费、审美、精神追求层面,

都远超越于父辈。

今天的父母,

对孩子在金钱、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

十倍于父母对我们的投入。

但是,在教育的逻辑上,却仍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之中。

只有自己敢于走出舒适区,

才有可能让下一代如自己愿走出舒适区。

只有自己努力突破自我的赛道,

才能带动孩子融入自己的生活。


因为成功很难复制,

但失败,特别容易。



中低阶层的原罪,

就是无知拒绝学习知识

反而特别依赖自己那些失败的人生经验。

然后再给出一些‘自以为聪明’的生活意见,

最后再给一句

‘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

作为收尾。



下面的这些场景你有没有特别熟悉?

小时候学钢琴、舞蹈、画画、写作、书法十八般武艺,

现在好像没有哪一样在生活中愉悦身心。


高考填志愿前三天,

一家人忙得四脚朝天,四处打听问询,

最后填了一个根本不了解的学校、

根本不知为何物的专业。

有没有想过,

为何要非要手忙脚乱地在最后三天研究这个问题,

而不是提前三年,五年?

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过程,

被简单粗暴地结果。

买单的是谁?


自 · 己 · 买 · 单


四年后,

有些专业必须要继续深造,

但是长辈以各种理由不支持不同意,

匆匆忙忙回老家找了份让老年人羡慕的工作,

结婚生子,

然后到了中年怅然若失。


与此同时,

有些专业富于创造性依赖风口性,

此时时机对你更重要,

但是被长辈强迫必须考研,

不读研仿佛低人一头,

从此再不敢在亲朋好友间恰到好处地谈笑风生。

于是又埋头苦读了三年,

发现自己当时的idea已经被量产风靡大街小巷。


过去,我们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

更准确地说,是不敢。

因为但凡有批判的想法露头,

就会有不忠不孝不知感恩的指责扑面而来。

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等于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


成年后,

叛逆不是贬义词,

乖顺不是褒义词。



家长的思维模式很简单,

即希望自己的孩子

‘一日为晚辈,终生需乖顺’




前几日和一位合伙人聊天,

我说:真羡慕你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的方向,没有走弯路,

我很好奇为什么当时父母没有左右你的意见?

她说:“怎么会没有左右呢?

只是我不肯听他们的意见而已。

我妈当时非要让我去她喜欢的单位,

我骗了她去报到,其实根本就没去。” 


父辈一代受时代影响,

大多没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

如何给自己正确的方向引导?

这时候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乖孩子听从了父母的意见,

叛逆的孩子坚持了自己的内心。


“叛 · 逆”


有个女孩子的做法非常正确,

就是她特别拎得清。

父母给不了正确的建议,

后面的道路就必须依靠自己,

去提问你想成为的人。


比如,你高考选哪个学校,

问谁?

请老师联系上一届考上这个学校的同学,

问他。


再如,考研还是工作,保研还是跨校,出国还是回国,辞职还是坚守?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可能给出你正确的建议?

请教错了对象,买单的终将是自己。


与此同时,

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天然而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大脑扫描到令自己的显得无知而无能的信息时,

这种保护机制就会迅速启动,

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他们都拥有自己不具备的天然条件,

进而侥幸成功,

如果自己有同样的客观条件,

可以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

我们内心还有一种天然而不自知的自我平衡机制,

YY对方的不幸,平衡内心的不爽:

有钱又如何?离婚了吧。

努力又如何?身体垮了吧。

漂亮又如何?剩下了吧。

成绩好又如何?还在租房啊。

当老板又如何?天天不是喝到吐吗。

升职了又如何?拍马屁拍得好啊。

一句话总结这种逻辑就是:

你所见到的是你想见到的。


春节期间我二刷了《欢乐颂》

就是通过重复,

断扭正提醒我过去几十年接受的三观引导。

《欢乐颂》热播刷屏,

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你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美女比你想象的更爱学习,

富豪比你想象的更爱家庭,

高负荷工作者比你想象的更注重健康,

二代比你想象的做事更认真,做人更靠谱,

大龄剩女不一定比已婚带娃的你幸福感低,

跳槽下海的也没有被拍在沙滩上。

这是现实。

所以,

不要YY,

别人的不幸,解决不了自己的不爽。


此时能够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

我相信都是非寒非贵的普通门。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敢于突破、解放思想、开放心态。

自己搞不定的去请教搞得定的人。

这一生,可能就会过得还不错。

下一代,可能才会有个更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