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高参88 2021-10-21

 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国已签到+8分人自己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当时上海有市民300多万,而医院病床不足5000张,且多由外国人设立,收费昂贵。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36年9月底落成的中山医院大楼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图为北立面)为了满足民众之需要,于1930年社会各界即有创办大规模国人医院之议,几经商榷,推举成立了以孔祥熙为主任,孙科和刘瑞恒为副主任,颜福庆为总干事的中山医院筹备会,通过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医院动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亩)。(与相邻的一医大一号楼同时代建造且相仿,不可混淆)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图为南立面)1936年由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分出部分人员至中山医院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开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13597平方米,计划病床450张,实际开放病床300张。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3号楼是一栋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多层建筑。建筑体量庞大,呈“凹”形,左右对称布局,立面横向采用三段处理。底层为混凝土基座,中间二至五层为红色清水砖墙,装有汉白玉栏杆的顶层平台之上为中国传统皇家建筑形式。中间为十一开间歇山顶主体,两侧翼顶端各一四角攒尖方亭,与主体之间以廊道连接。红柱、黄色琉璃瓦,檐下架上施传统彩画图案,屋脊之上吻兽,脊兽一应俱全,中国清代皇家建筑特色。但屋顶之上每开间之间的老虎窗则并非皇家建筑之类,系上海地方建筑形式。建筑基座部位入口处的几何图案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类似,但也呈现出装饰艺术风格,而楼前巴洛克式的庭院绿化和喷水池则完全是西方园林风格。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3556平方米。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中山医院

中山医院

医学院路136号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牛惠生为中山医院第一任院长。医院开业不久,牛惠生院长病逝,应元岳代理院长。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战争爆发,业务重心移向上海红十字第一医院,护校也一同归并。中山医院原址先后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和“国际第一医院”,在三个月内共收治伤兵二万余人,并且同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组成国立上海医学院第一、第二两个救护队,先无锡、南京,旋即转赴内陆,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从此中山医院原址为日寇盘踞了八年。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迁渝,与重庆中央医院以及宽仁医院合作,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吴绍青教授任院长,扩大床位至400张。不久又接纳重庆新开寺肺结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张。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抗战胜利,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正逢上海霍乱流行,中山医院遂作为时疫医院从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余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聘沈克非教授为院长。当时有医师70余人,护士100余人,设备较齐全,开设病床347张,是多科性的综合性医院。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47年11月增设口腔科、皮肤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设立护士学校,定名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级护士学校”,并开始招生。由于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医院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仅依赖有关方面补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维持,但全院职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团结一致,坚持工作,努力维持医院的生存,直到上海解放。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派员接管中山医院。1949年7月9日公开中共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张亮任党支部书记。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36年12月落成的高级护士学校,是由史量才先生捐资建造的(座落在中山医院内),该楼命名为“量才堂”。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50年4月1日中山医院被宣布结束军管,交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直接管辖。1952年4月黄家驷教授任院长。同年医学院进行了院系调整,中山医院充实外科力量,改名为“上海医学院外科学院”。全院有医师103人,护士91人,职工总数为414人,开放病床422张。时值解放初期,国家为关心医学卫生事业,关心人民健康,拨款改善病房条件,新建手术室、骨科病房,充实化验室、动物实验室,改建宿舍和饭厅,增加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同时对医院工作实施改革,包括改用中文记录病史,建立各科定期开展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制度;采用普通话授课;使用幻灯、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形象教学等。1952年7月中山高级护校脱离中山医院与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护校与协和护校合并,组成上海第一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1953年,医院推行病室负责制和保护性医疗制,深受病人欢迎。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55年3月,崔之义教授任院长。同年8月根据卫生部关于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规定,各临床学院恢复医院名称,中山医院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恢复综合性医院建制,设内、外、妇产、肺、中医五个主要临床科室,外科再分设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内科包括消化、心脏、血液等专业组,建立了血库、肺功能和心电图等科室。1956年8月恢复原名中山医院。1955年8月原肿瘤医院新楼划归中山医院,辟为内科病房大楼。1956年12月放射科专家荣独山,内科专家林兆耆,肺科专家吴绍青被评定为高等教育一、二级教授。同年建立了内、外科研究室,结合临床医疗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57年4月中山医院成立党总支,张亮任总支书记。同年,外科成功创制真丝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温麻醉房间膈缺损修补术。1958年建立了超声波室和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长。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医师们在各方协助下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打破了当时某些西方国家的禁运政策,获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长,1962年中山医院进行全面整顿,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院临床科室仅分外科、内科以及妇产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医院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4日工军宣队进驻医院。1969年10月30日党员恢复组织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复成立中山医院党总支,方梦日任总支书记,施余庆任副书记。同年1月施行第一例肾移植,使中山医院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肾移植的单位之一。1972年,开始恢复科室建制,恢复专科和专科门诊。1973年增设心脏内科,成立肾病组,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全国第一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尸体肾移植。在此期间,上海医学院又将护校划归中山医院管理,设立中山医院附属卫生学校。1974年建造门诊大楼。同年12月上海医学院党委决定将中山医院改为综合性医院,除设立内、外、妇、中医等专科门诊外又相继开设和恢复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门诊。1976年10月工宣队撤离中山医院。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楼落成启用。研究所设有病理、药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学、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脏等研究室,开设心脏内、外科病床90张。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同年设立了肝肿瘤科,内科消化病组正式改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医科大学决定将中山医院卫生学校恢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属上海第一医学院直接领导。1980年裘麟教授任党委书记,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实验大楼由原来三层加至五层。内科大楼由四层加至五层,新建动物房。同年先后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学研究室、核医学研究室、超声诊断研究室和放射诊断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较强的研究队伍。时值“七五”期间,中山医院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重点改造的18所医院之一,开始整体性改造。“八五”期间,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层外科病房大楼,十六层的科研大楼,十五层的集体宿舍大楼和逸仙楼等。在调整病房大楼后又改建了药剂科制剂楼。1982年6月起根据市政府规定医院实行两种收费制度,医院将增收的金额添置了大型X光机、γ-照像机、纤维内镜、冷冻离心机和其他监护设备。1983年医院进行护理工作改革,实行责任制护理,护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84年11月王承棓教授任院长,朱新华任党委书记。1985年,内科首先报道了国内第一例重链病。1986年泌尿外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成功体外震波碎石机并应用于临床,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经卫生部党组批准,中山医院定为副局级单位,各职能科室也相应定为副处级。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88年8月林贵教授任院长。在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原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配备较完善的科研设施,开设专科病房,有床位46张。建立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并开设了病房。同年中山科技开发公司购置上海松江天马乡神龙康复院产权,建立中山医院天马山分院。1989年建立老年病科,内分泌科和风湿病组。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91年12月,杨秉辉教授任院长。同年外科病房大楼正式启用。经卫生部核定全院病床数从原有840张增加到1000张。完成科研楼建造,为肝癌研究所、血管和显微外科等科室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92年按照上级要求,上海医科大学党委决定各附属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正副院长和正副书记组成的院务会议为决策机构。10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香港新闻代表团在访问途中发生重大车祸,医院各级医务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取得抢救成功,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彰。同年建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和全科医学科,心胸外科分为心外科和普胸外科两个科室。11月普外科引进德国全套腹腔镜设备,在经过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次年泌尿外科开始将该项技术用于泌尿外科手术。之后,召开海峡两岸泌尿系统腹腔镜手术研讨会。12月中山医院成为上海市第一批第一家被评审通过的三级甲等医院。1993年建立医学心理科,11月泌尿外科率先在网内成功进行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置放尿道内网状记忆合金支架术治疗。同年4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94年7月31日在中山医院内又建立了一所沪港合资的逸仙医院,是中山医院与香港保健协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开设床位46张。1994年9月中山医院获市爱婴医院称号,全面实施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同年开设皮肤科病房,成立中西医结合红斑狼疮治疗中心。1995年建造磁共振楼,安装了1.5T磁共振机和快速螺旋CT,使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同年改造原内科大楼(8号楼),使之成为有中央空调设施的病房大楼。医院又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实验研究中心,还在国内首家建立和开通了多媒体远程医疗会诊中心。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1998年心研所大楼加层改造工程完工。1999年院内感染中心经市卫生局评审通过为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监控中心,并挂靠医院。6月血管外科在国内首创“对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支架术治疗”获得成功。8月由血管外科和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中山—波士顿腔内血管外科培训中心。11月成立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同年医院斥资6000万元人民币购置门诊部以西的10亩地,筹建7.2万平方米的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2000年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腺体置换方法”治疗乳腺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同年在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及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手术获得成功。同年建立高压氧科室和乳腺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由陈灏珠、葛均波教授主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主办的“第一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会议”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山医院。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2001年购进斜土路1609号原上海泰康食品厂地块,并且对原泰康食品厂的办公楼进行改造,作为门急诊医疗综合楼建设期间门诊部过渡临时用房。完成门急诊大楼地块108户人家动迁工作,拆除老门诊楼。12月28日举行门急诊综合大楼的奠基仪式。先后成立了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碍与鼾症诊治中心。在国内首先引进TPS计划系统开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治疗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疗效。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2002年率先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成本市首例手辅助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腰椎前路手术,完成上海市第一例成人—儿童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和第一例成人—成人活体供肝肝移植及亚洲第一例心-肝联合移植。上海市青浦区中心医院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经市政府批准,原上海纺织第三医院整建制并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址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分部。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在儿科医院位置上,中山医院又建了新楼。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斜土路枫林路角上
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3号楼
心血科是中山医院专项
 。

2003年,王玉琦教授任中山医院院长。新班子以建成上海市标志性医院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为措施,坚持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松劲,抓经济建设、医、教、研、管理等工作这个中心不动摇,稳步推进医院发展。全力做好“非典”防治重中之重的工作。成立经济管理委员会,建章立制,实行财务、设备、药品和工程建设中物资采购、招标议标等规范化管理。建立回国人员学术交流制度。医学教育工作得到医学评估专家的肯定和赞扬。先后完成中心供应室、营养食堂、双层连廊一期工程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建设工程,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工程8月28日完成结构封顶。

   2004年医院在移植上不断进取,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是唯一一家完全依靠本院的技术力量同时都开展心、肺、肝、肾等脏器移植的医院。4月,泌尿科首次采用手辅助腹腔镜进行亲属活体供肾切取并肾移植,获得成功。成功完成上海市首例成人-儿童活体供肝肝移植手术。成功完成一位66岁女病人肺移植手术,创造了迄今为止亚洲肺移植的最高年龄纪录。开设了全科医学门诊,这在全国的三级医院中也是首创。8月,王小林担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9月,新的门急诊医疗综合楼启用。

   2005年医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创双优”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一位75岁的患者成功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这是世界上年龄最大“换心人”。进行了首例双肺移植手术。4月,牛伟新担任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成功举办2005上海国际呼吸病会议、上海国际内窥镜治疗暨第三届外科内镜演示会议、上海—巴黎大肠癌诊治研讨会、2005年上海首届肝癌综合介入诊疗国际会议、香港—上海2005医疗新领域会议等学术会议。

   2006年,医院围绕着“坚持严格管理”的核心思想,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成立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规范器官移植工作。在国内第一个开设“飞机和高原旅游健康门诊”。汤钊猷院士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荣誉称号。4月,汪昕担任中山医院副院长。医院举办SCI论文辅导班深受欢迎。筹办70周年院庆,成立《中山医院史》编辑工作委员会和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中山医院迎来了建院七十周年的院庆。多个学科再次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肝肿瘤科、心内科、普外科、泌尿外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牵头单位,肾内科、骨科、影像与核医学、中医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病理科作为参加单位通过评估。首批获准开展器官移植项目,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获得心脏、肝脏和肾脏三项移植许可的医院。

   2008年在5.12汶川大地震、新一轮医院管理年、“迎世博600天”活动中,中山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医院进一步加强住院、手术、门诊、急诊、医保等方面的管理,在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和优质的同时,主要业务指标在连续四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持续攀升。6月,朱同玉、阎作勤担任中山医院副院长,沈辉担任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

   2009年医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管理年和“小金库”专项治理等工作。围绕“健康,让城市更美好;细节,让服务更温馨”的卫生系统迎世博文明主题,医院优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努力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应急工作,圆满完成各类医疗保障任务。3月,肝肿瘤和心血管病综合楼奠基,东院区建设工作陆续展开。

   2010年医院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出色完成世博安全与保障工作。积极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试行“电子医嘱系统”。成立华东地区第一家血液中心驻医院内献血屋,特需医疗服务获得英国保柏(Bupa)集团医疗服务质量认证,成为上海市首批获得“银牌”认证的两家医院之一。汤钊猷院士当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科学研究杰出贡献人物”;陈灝珠院士当选“上海市科技功臣”。

   2011年中山医院围绕三级综合医院等级复评审、“三好一满意”等重大活动,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接受卫生部选派,组建“国家医疗队”,4月至11月,医院派出6支医疗分队共50名队员分赴云南、四川、青海、新疆、安徽、重庆六省(区、市)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完成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樊嘉当选为徐汇区新一届人大代表。与云南省富源县签订《文化共建互助协议书》和医疗卫生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书》,继续扶持富源县人民医院建设二级甲等医院。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5892.1㎡,总建筑面积326149㎡,核定床位1700张。2011年门急诊就诊量277万人次,出院病人7.5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4.9万人次。全院职工309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职称370人,医师1114人(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5人),护士1205人,医技人员380人。

   医院设有除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癌、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中医脑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和重症医学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设在院内,成为医院重要的研究机构。上海市的院内感染、超声诊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6个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也挂靠中山医院。医院每年承担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近百项。近年获国家级、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百项。设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21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2个,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9个。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逾40期,招收进修医生超过600名,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医学人才。

   中山医院始终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精神,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院训,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努力为国内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