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昭堂
姥山上古塔,称为文峰塔姥山是庐州的“水口”,孕育出人杰地灵之地,代代出文官武将,但却唯独没有出过状元。民谚:“姥山不尖势不足,合肥状元难得出”。庐州知府严尔珪为验证此谣,倡议在姥山上修建文峰塔。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合肥知县熊文举亲自督工,甫成四层,后因战乱而辍工。 姥山上文峰塔 相隔247年后,合肥人李鸿章,官至极品时,感觉到这块风水宝地之灵气,非他乡可比。清光绪四年(1878),他积极倡捐,再续建三层,工程由闲居在家的淮军名将吴毓芬负责。续建的文峰塔,塔高七层51米,135级。八角对八方,外观雄伟,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壁每层有碑石图饰,刻有诗句和浮雕,塔内藏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刀工细腻、精湛。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李瀚章题写了“举头近日”,刘铭传题写“中流一柱”。顺着塔内阶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依窗远眺,可以饱览巢湖风光。万顷波涛,船帆如织,远山岚影,如梦如幻,宛如一幅“一出桃源路,中流别有天”的画卷。 李鸿章题写“文光射斗” 熊文举题写“宝气奎联” 李鸿章为什么要带头倡捐续修文峰塔,细读他撰写的《姥山塔碑文记》,既有清楚一面,又有隐喻一面。 第一,山不在高,有神则灵,姥山虽小,既是焦姥湖神化身,又占居巢湖水口天门之险,理所当然属名山之列。他说:“姥山在巢湖中,界合肥、巢、庐江三邑,一名圣女山。考诸舆图,距吾邑最近,西南距庐江差远,东北距巢又加远焉,盖天设之险,全皖之险为湖,全湖之险为山,犹天门之屹立于长江天堑也。唯唐罗隐有姥山诗。” 李鸿章认为,像姥山这样名山,可惜“山名不见史策”。他怀着对焦姥湖神尊敬的心态,用续建文峰塔,扩大姥山的影响力。 第二,眷恋故乡情怀续建姥山塔,他说:“予眷怀故乡,尝殷然思竟厥事,简书役役,旷隔数千里,幸邦人士同志者多愿赞成,吴伯华观察其尤也。”“念我乡人,以遨以游。” 第三 ,李鸿章续建姥山塔上述二个目的,在碑文中写得十分清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文光射斗”。他在碑文中写道:“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则吴长水战,阻湖为国.....元末俞廷玉父子与廖永安、吴良等,以舟师屯巢湖,始建山寨。时明太祖驻和阳,廷玉率千馀艘归之。史称:‘太祖亲至巢湖,率其军出黄墩。’”历史上巢湖水战、“阻湖为国”,朱元璋招顺巢湖舟师等史实,家乡这些历史文化触动了他的心灵,对他海防思想形成具有一定启蒙作用。1874年12月,李鸿章上奏《筹议海防折》,经曲折斗争,1878年,他提出的海防措施得到逐步实施。这时,他在姥山续建文峰塔,隐喻表达了建塔的真实含义,后人只能去揣测。 李鸿章访问欧美照片 振湖塔位于巢湖北岸,长临河镇四顶山东南。与姥山文峰塔遥遥相对,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由六家畈吴氏友于、怀远、从善、永福四人捐款建造的,高7层,计12丈。塔上有十二处石刻题词,其中十处系吴人所题。塔的最上层顶板绘一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姿,形象生动。每层八角,翘角向上,各系铜铃,风吹铃动,叮当清脆。塔门东向,两侧有长联一幅,乃吴毓芬长子吴兆眉所题:
第一道门上方,嵌石匾一块,刻“云路同登”四个大字,乃吴燮泰所题。关于振湖塔建塔目的,民间传说有三:一说作为辨认六家畈方位和巢湖航行标志;二说以镇湖蛟,防止湖水泛滥;三说吴氏为文运而建。不管吴氏建塔目的是“镇湖蛟”还是兴“文运”,都与塔点湖景密不可分,若为水运航行标志建塔,更具有实用性。 振湖塔 文峰塔、振湖塔与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巧妙,将实体塔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在建筑物体与结构功能之外,巧妙地将塔与山川湖泊相伴,风水地理之间完美诠释“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传统文化审美追求,这也是中庸观点的本源。这种精神追求的源泉与巢湖流域文化的源泉是一致,人是天地所化育,生活在天地之间,所以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人的行为规范才是最智慧的。只有应用这样的思路去理解巢湖旅游资源,顺应天然和谐理念去开发布局,将其规划利用,才是旅游开发者们最明智的选择。讲解名胜古迹,要把物与人结合,物与史结合,物与当下结合,让古迹鲜活起来,观者才有灵感、兴奋点,达到“念我乡(故)人,以遨以游”的目的。 作者介绍许昭堂,男,1957年生,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笔名,舒盲。《合肥通史》编纂办副主任。现任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旅游·生活》杂志副主编,合肥财经学院客座教授,李鸿章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影像李鸿章》《李鸿章画传》《合肥城图志》《巢湖史话》《优生优育》,与许高彬合著《走近李鸿章》,发表《中国“家与国”起源地探析》数十篇学术论文。 本专题文章来源于许昭堂先生历经多年艰辛所著的《巢湖史话》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评价为“视野广阔、史料丰富,同时吸收了民间文化传说,将巢湖地区自然史与文明史的方方面面呈现给了读者”,内容涵盖巢湖形成与演变、流域与水系、巢湖流域文化遗存、巢湖流域军事文化等,是一部了解合肥、全面解读巢湖古今发展史的地方文化普及的知识宝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