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周碧华:我们终将成为空巢老人?

 angrylion 2019-02-20

 周碧华:我们终将成为空巢老人?

在乡村,青壮年大多去了城市务工,于是有了“留守儿童”,这个词诞生才二三十年吧,谁也不敢轻易触碰,一触就疼。

谁也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谴责谁,谁也无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因为他们的父母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去了远方。

这种痛,会轮回。

当留守儿童有一天长大了,他们就去了远方;而当年去了远方而置他们于孤独境地的父母,回到了故乡,成了空巢老人。

虽然有些地方的乡村已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但那只是些房子、水泥路,以及露天里渐渐锈蚀的健身器材。

很少看到青壮年。乡村呈现的是一种寂寞的美丽。

只有春节期间,乡村才显得热闹而有生机,因为青壮年回来了。

但这种热闹是短暂的,这种生机也是昙花一现。乡村成了驿站,本是土生土长的人,却成了南来北往的雁。

别以为这种景况只存在于乡村,其实中小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拨又一拨的青年去了更大的城市,因为梦想,或因为生存。

于是,中小城市里已形成空巢老人群体,只是没有“留守儿童”那般引人关注而已。

在这些中小城市里,公交车上,除了尚在读书的中小学生,基本上就是老人了。若适逢上课时间,公交车上,便是一车一车的老人!

无奈,更大的城市用更优资的资源,从老人们的身边夺走了孩子。

京津冀、港珠澳、沪苏杭、成渝等庞大的城市群正在崛起,它们像巨大的磁铁一样,将无数的青年吸过去,一个城市群便是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人。

大城市越来越年轻,中小城市越来越苍老,而乡村则会越来越缄默。

昨天,当妻子的身影消失在机场安检门那端,我转身的刹那,突然便觉得自己已是一个空巢老人。

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追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父母在,不远游。如今,父母在,孩子也不得不远行。过去是孩子奔向父母的身边,如今是父母奔向孩子的身边。

幸亏现代交通能将千公里“缩短”,现代通讯能将彼此拉近。

但任何科技也无法制造其乐融融的家庭的替代品,当代人在获得的同时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只有土地上的产出足以让农民过上小康日子时,回到乡村的青壮年就会多起来,留守儿童就会少一些;只有中小城市的产业兴旺时,青年人就不一定都会奔向大城市,空巢老人才会少一些。

但我看到,我们的大城市战略将使上述“只有”化为乌有,我们终将沦为空巢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