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常型银屑病辨证治疗的思路、难点及对策

 秋霜了无痕 2019-02-20

银屑病常见且易诊难治,是皮肤科医生共同的感受。其根源主要是银屑病的病因多端,病机复杂。面对患者复杂的临床表现,如何通过四诊探明病因病机,如何正确辨证、用药?当治疗遭遇抵抗,久治无效时,如何应对?都是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证候河南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刘爱民

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干癣”、“松皮癣”等,虽然都是鳞屑性红斑,但发病季节、皮损加重时间各不相同,而且皮损分布各异,自觉症状和伴发症状千差万别。这些纷繁多变的症状,引出了古代医家不同的认识。

1.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干癣候》曰:“干癣但有匡郭……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明确指出风湿、寒湿为外在的致病因素,内有血热,复遇寒湿或风寒外侵,内外之寒热相搏,其病乃生。其后又有“血分燥热”(《医学入门》)、“血燥风毒”(《外科正宗》)、“血虚”(《外科证治全书》)等论述。现代赵炳南先生根据银屑病的皮损病理特点,提出血热、血燥、血瘀三证,执简驭繁,很好地指导了临床辨证用药。并逐渐形成主流的辨证体系,影响很大。

银屑病的皮损为丘疹、红斑、鳞屑,肌肤之热、燥显而易见,但这种热、燥的病因病机多不相同。众所周知,银屑病皮损具有冬重夏轻的规律,而且北方高于南方,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表明本病的发生并非仅仅是人体本身的病变所致,外界(气温)的直接干预不容轻视。同时,心理压力与紧张也参与发病。根据银屑病冬重夏轻的发病规律,以及北方高于南方的特点,我们认为外界气温变化参与了发病,而且主要是低气温(风寒)导致。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与寒热属性不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也各异。体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热性与虚寒,分别阐明之。

热性体质者,结合银屑病而言,可以认为是素体血热。夏季毛孔开张,热可外越,故不发病。转入冬季,风寒外束,玄府闭合,热被郁则热尤甚,热甚极则以出皮损(红斑脱屑)的方式散热,银屑病发作。这就是“风寒外束,血热内蕴(寒包火)”证的发病机制。虚寒体质者,多为整体阳虚,结合银屑病的红斑鳞屑,此类患者除了虚寒之外,还兼有肌肤的瘀热,表现为既有红斑鳞屑,又畏寒肢冷,虚寒与瘀热病态长期共存。夏季毛孔开张,虚寒体质得外界温热而减轻,肌肤瘀热也因之而外达,皮损不发作。到了冬季,风寒外束肌表,外寒复伤阳气,使虚寒更甚,且肌肤瘀热也愈甚,皮损复发。此即“阳虚外寒证”的病因病机。

2.银屑病的证候

目前所谓的“血热”、“血燥”、“血瘀”三证,从发病机制角度来看,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单纯的凉血、润燥、活血疗法通常是有效的,但毕竟是治标,疗效短暂或无效。有些患者则治疗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皮损并未减轻。仅以血热证为例,我们见到确实是血热证,也应寻找“热源”,是何原因导致了血热?

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血热至少与如下三种原因有关。其一,肝经郁热。发病机制为因情志变化导致肝经郁热,郁热入血则血也热,形成银屑病皮损。此类皮损单纯凉血清热很难奏效,必须疏肝解郁与清热凉血并举。其二,风热蕴毒。不少青少年银屑病患者是以扁桃体炎为首发症状,皮损特点为点滴状,乃风热蕴毒,毒热入血所致,治疗应当解毒与凉血清热并举,收效迅速。此证候既往一直认为是“血热夹毒”,由此看来,由于“热源”不明,因果不清,势必对治法、方药有一定影响。其三,过食辛辣肥甘。辛辣肥甘之品所蕴含之热入血,则导致血热。常表现为患者形壮或胖,舌红,苔黄厚腻。治疗应注重清热消导,凉血除湿。要求患者忌食辛辣肥甘,以绝“热源”,再处以凉血之品,收效较快。

辨证思路与方法

面对银屑病患者,怎样进行望闻问切,如何辨证才能得到正确的辨证结论?辨证的思路与方法非常重要。

1.发病与加重季节

对于银屑病的辨证一定要有“大宇宙”观,要注重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存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应顺应天时,不可违背,否则“逆之则灾害生,苛疾不起。”因此,外界气温等变化,对人体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不同体质属性的人则对外界的反映各有不同。需要认真研究。所以我们进行银屑病辨证时不能忽略季节、气候、气温在发病中的作用。

2.皮损分布

《素问·皮部论》:“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脏腑在内,而其经脉络于皮表,十二经脉皆有其皮肤分部。脏腑病变常循其经脉外现于皮肤,反之,通过皮损的经络分布,可以察知是何经、何脏腑病变,从而为辨证用药提供依据。如皮损分布于躯干两侧和四肢外侧者,属于少阳经,与肝胆有关;分布于躯干伸侧者,属于太阳经,冬季多属于“寒包火”;鳞屑性丘疹全身分布比较均匀者,多属于风热蕴毒。

3.皮损形态、色泽

皮损均为鳞屑性丘疹或点滴状,多属于风热蕴毒所致的血热证。皮损为蛎壳状,多为血热内蕴,不得宣散。皮损鲜红,鳞屑干燥,则为血热风燥。皮损色暗红,鳞屑不多,多系肌肤瘀热。皮损为斑块状,色暗红,鳞屑较厚,多属于瘀热阻结。红斑色淡,鳞屑薄少,多为气血不足,瘀热留滞。

以上皮损形态、色泽所反映的局部证候,还需要进行整体辨证,找到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对因治疗,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4.发病原因

银屑病均有其发病原因,只不过有些原因明确,有些则不明确或难以查找。但只要注重此点,对辨证大有帮助。比如询问患者:“你觉得此次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一部分患者就会回答你可能的因素,有助于正确辨证。如发病前扁桃体肿大发炎或咽喉痛,常见于风热蕴毒的患者。发病前饮酒、食辛辣,则属于食物之热入血,导致血热发病。发病前紧张或情绪抑郁,则常常与肝经郁热有关。发病前用过某些西药,则可能与药热入血相关。很多患者冬季发病前有受寒或感冒病史,则提示风寒外束,内热郁闭。针对这些原因,再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史,容易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

辨证与治疗难点与对策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既有简单者,更不乏复杂者,简单者数日即愈,而复杂者数月甚至数年难痊,差别很大。临床所见治疗比较棘手者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皮损大部消退,但遗留少许皮损长期不退

这种情况十分常见,经过治疗,皮损大部消退,但头皮、胫前、手背常有几块皮损长期不消,也就是陈凯教授所说的“多皮、多骨、多筋、少气、少血”之处。此时,往往有“虚”、“湿”、“瘀”的存在,“虚”者不补,药力难以布达,补之则正气足,皮损自退。“湿”者粘滞,不除湿则瘀热与之抟结,难以消散。“瘀”者当审其瘀滞之因,对因用药,其瘀自散。外治可以采用封包、刺血拔罐等疗法,使局部集聚之邪消散而愈。

2.皮损血热明显,但大量凉血清热药无效

临床时常会遇到这种令人困惑的情况,皮损红,但采用大量凉血药无效。对策是,要静下心来,重新认真分析血热的成因,因血热是“果”,查找形成血热的原因和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比如,血热是因肝经郁热所致,单纯凉血而不疏肝是徒劳的,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才是标本兼治,取效很快。再如,冬季皮损红,但凉血疗效不佳,应考虑风寒外束所形成的“寒包火”证,温散与苦寒并用,收效快捷。

3.皮损色红,舌质淡白

临床也常见到皮损很红,但舌质淡白,单纯凉血清热无效,且便溏腹泻的患者。遇到这种情况,冬季和夏季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冬季遇见者,若患者脉弱,畏寒肢冷,属于阳虚外寒证,应当温阳散寒,兼凉血清热。若夏季遇到,则常属于肌肤血热,阳气不振,单纯凉血无效或效不佳,且导致便溏,当在凉血清热的同时,根据阳虚程度,添加温阳之品,振奋阳气,促使血热消散。此类情况,属于阳虚与血热并存,且二者有关联,病态共存。

4.皮损治疗明显消退,但经常反复加重

这种情况也较常见,但为数不多。都是一些顽固且病程较长的患者。对治疗有效,但常常莫名其妙地反复加重,难以达到治愈。对于此类患者,务必认真辨证,查找其气血阴阳之不足,以及血热、湿热之经络、部位,补之,清之,除之,散之,还要鼓励患者,提高依从性,增强治疗信心,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大多最终可以治愈。

5.皮损红,舌质红,但常便溏

临床时常有皮损红,舌质红甚至苔薄少,但大便稀溏者,形成矛盾。凉血清热则便溏加重,补之温之则可能加重皮损。此为血热与脾虚共存,应凉血与健脾并行,脾阳虚可温清同用,只是寒热剂量需要斟酌。脾气虚则凉血与甘温、甘平并用。若脾阴不足,则宜凉血的同时,添加生山药、莲子,还可加炒黄连、乌梅,苦酸坚阴,清热敛脾,多有良效。

6.如何预防和减少复发

银屑病的复发问题难以解决,但患者在饮食起居、调神、锻炼等方面能顺应四时,道法自然,则复发可以减少和预防。饮食宜平淡,忌辛辣、油腻,起居有节,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而且长期保持心情平和,勿发怒或抑郁。房事正常,不可过频。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预防感受风寒、风热。做到内不生热,外不受寒,则复发减少。

综上,银屑病病因病机复杂,治疗困难,但只要思路开阔,临证认真,善于总结辨证治疗经验,良效常可获得。

参 考 文 献

[1]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62.

[2]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第1版.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200-203.

[3] 全国银屑病流行调查组.全国1984年银屑病流行调查报告[J].中华皮肤科杂志,1986,19:253-261.

[4] 刘爱民.运用温法、散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体会. 中医杂志,2009,50(9):792-793.

[5]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46.

[6]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下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94-701.

[7] 陈凯,孙丽蕴.衷中参西论治银屑病[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