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玉文化神秘灵玉之变(一)

 天宇楼33 2019-02-21

中国玉文化神秘灵玉之变(一)

  前些年整编了好多关于和田玉的文章,总被特有命题而局限,没有把和田玉的神秘全面展现给读者。今天,我用《中国玉文化神秘灵玉之变》为主题,以和田玉文化为依托,去讲解和田玉的玉石之变、灵性之变。一个“变”字体现了中华玉文化的神秘内涵,也是新疆和田玉的特色表现。此次整编分三个部分,中国玉文化神秘灵玉之变、之巫玉、之盘玉。古玉寻缘会结合新疆和田玉玉料实物的盘变,从而详细讲解和田玉文化及其灵性之变。让大家能够比较全面的去领会,去理解,去感知和田玉的灵变,从而了解、理解中华玉文化的渊源与它的神秘发展历史。本篇提到的和田玉,主体是新疆和田玉,其次是红山文化用玉,良渚文化用玉。

 新疆和田玉,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玉石文化,在中华发展文明史中,从石器时代,先后经历了巫玉时代、礼玉时代、王玉时代;到唐宋时期,民间出现了交易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民玉时代,到明清皇家玉雕专设造办处;至今和田玉在中国应有了世界最庞大的市场。玉石文化跟随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一直源远流长。和田玉文化在中国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巫玉文化把图腾崇拜上升到了玉为神的概念。新疆和田玉文化继承了神玉文化,成为礼玉的代表,繁盛于王玉、民玉,至今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礼玉、王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礼制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对中华民族的大统一起到了贯穿推动的作用。自大禹帝建立夏朝,废除各地氏族崇神祭祀用玉,巫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夏朝,各地祭祀玉器逐渐被新疆和田玉所代替;到商周之礼制而繁盛精美的礼玉;经战汉,和田玉确定为“五德”、“九德”、“十一德”,从此成为儒制帝王专用玉。由此,新疆和田玉在中华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国最古老的东西方运输通道,是运送玉石的“玉石之路”,“丝绸之路”是在玉石之路之后,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辙。我国最早的边疆商贸,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珠宝、玉石。古楼兰之地,据说就是中西玉石珠宝交易的中心。新疆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新疆和田玉能从众多矿物宝石中脱颖而出,成为巫制、礼制、帝制、王制之神权用器?为什么新疆和田玉在中华历史中占据了崇高的地位与无限的的荣耀?为什么和田玉文化成为了民族制约发展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新疆和田玉的神秘灵变,这是一种由石头变化为玉的神秘变化,和田玉的神秘灵变,被发展为中华古老的巫玉文化,也是红山文化跟良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在1863年之前,中国人不需要去理解什么是和田玉,因为它产自新疆的和田,特别简单的解译。但是,自从英法联军从北京园明圆掠走大量和田玉玉器和翡翠饰品,西方人对这些玉器根本不知为何物,他们更不懂中华几千年来的玉石文化,他们只是当做一种矿物雕刻加工的艺术品。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对这两种玉进行了矿物学研究,他在1863年将其结果公布于世,将和田玉命名NEPHRITE(软玉),翡翠叫JADEITE(硬玉)。从此,和田玉不再是中国专有矿物。今天的“和田玉”之名,是一个广义名词,新疆成为了“和田玉”产地的其中之一。和田玉包括新疆和田玉、俄罗斯和田玉、青海和田玉、岫岩和田玉、韩国和田玉、朝鲜和田玉、加拿大和田玉、巴基斯坦和田玉......等等。无论任何区域产的和田玉,凡是透闪石成分含量超过95%的矿物玉石都叫“和田玉”,其名并不分产地。而中华和田玉文化,是从红山文化的河磨玉,从良渚文化的茅山玉,再到商周战汉文化的新疆和田玉,新疆河田玉最终成为中华唯一的“真玉”。新疆产和田玉又分新疆和田、于田、且末、若羌、喀什、叶城等地的玉石。新疆产和田玉,分子料、流水料、山料。新疆和田玉继承了神玉文化,新疆和田玉的灵性,更替了地方多个玉种,被帝王统一独用,从此,新疆和田玉走向了中华玉文化的历史舞台。

  玩玉的朋友都知道,在整个和田玉市场,大家认可并首选的是子料而不是山料。虽然这是一种偏见,但是子料比山料更油润细腻,更具有温润的光泽,盘变灵性表现强烈,韧性强,分子结构更为致密,雕刻不出现崩裂现象,这也是现实。雕刻出现崩裂,这也是新疆和田玉子料与山料玉质的区别。阴线边沿崩裂,体现了玉石晶体结构具有石性,也是山料玉性的特征之一。崩裂现象被定为未成熟山料而具有的石性,缺乏塑性。可以理解为,矿料还没有从玉石转换为玉,还具有石的性质。其实,这也是对山料与子料的区分借鉴。成品玉器件,是否是山料或者子料,定格在自身的玉质性,从玉质的性质而去判断。子料的性质,必须具有玉性,而不能表现出具有石性。玉性的表现,温润的莹光性与柔和的塑性。哪怕有一丝的石性感觉,也不是子料的特征表现。当然,普通品质的子料也有石性的表现,只能另当别论,原因本质的层次无需去计较是石性还是玉性。中、高等新疆和田玉子料,不会出现石性,或者说盘玩段时间后,不会再有石性特征。因此,玉石的灵变,一个关键的过程,那就是跟人的亲密接触,带给人们感官的玉性变化。新疆和田玉的灵变,体现在它特有的矿物结构组成,及其超微的分子晶体细腻度。

  玉质的好坏,细腻度跟韧度是关键。

  和田玉的细腻度,体现的是其分子晶体结构越细腻越好,和田玉的特性“缜密而栗、温润而泽”,这就是石头跟玉石的根本区别。感官疏松晶体颗粒结构明显,不能叫玉,只能叫玉石,或者美石,或者石头!玉的前身为什么要叫玉石,就是这个原因。玉石要有它去石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玉。这个过程,就是山料变成子料的过程,经历自然条件的变化,经历水的冲刷搬运,经历时间与水的养育,最终由玉石变成了玉,这个变化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化,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也是玉石灵变的展现。新疆和田玉山料变成子料,也是在新疆特有的环境下形成的。玉石也可以叫石头,玉石本身就是岩石的一个特殊种类,玉石是石头中的精髓!玉在石中,石中美者;玉在山中,山石之王;玉在水中,水中珍宝;玉在人中,人玉有缘之君子也!玉石体现的就是君子五德,仁、义、智、勇、洁。人玉之缘,其实就是玉的盘变。玉在佩戴过程中,受到人体温度的变化,及其人体中油脂分子与水分子的侵入,特定的人为环境,玉石晶体发生了重组变化,从而就有了人玉有缘的玉之灵性,这也是新疆和田玉为什么被古人崇敬为神的直接原因。古人不明白和田玉的矿物晶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温润柔和的荧性变化,古人误为玉石是天地间神的造化产物,是一种能够通神的天地灵物,因此把玉石推上了神坛,从此开始了巫玉的历史。

  山料与子料本属同矿体,也就说矿物成分与矿物构造及特性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感官视觉质地的表现不同?给予的美观印象表现也不同?那就是因为和田玉的晶格变化,这个变化是受外界温度、与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和田玉的神秘灵变、性变。有了这个变化,从而给予爱玉者的更高选择。新疆和田玉,有了山料的更高级别的同属——子料。河床中的子料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需要了解新疆的气候,其一是温差,“早穿皮袄午穿纱”;其二是日照时间;每天的气温变化大,日光照射时间长。新疆和田区域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冷而不寒,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常有倒春寒发生,多风沙天气,秋季降温快。全年降水稀少,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我们在这里不去更多的探讨新疆气候,阳光、温度、流水、昼夜温差正是山料变成子料的天然条件。对烈日下的岩石而言,一天中会出现超过五十度的温差,这就是和田玉分子受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活性运行变化,从而有了晶体结构的重组及其二次晶体的形成,能够脱胎魂骨也就不足为奇。有朋友会问,新疆有那么多的没石、宝石,为什么只有和田玉有此灵性的变化?古玉寻缘只能说,矿物晶体都会受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变化感官周期的长短与是否能感官到变化的区别。就是说,有的变化我们无法用正常的感官觉察到,唯有和田玉的变化,能让我们的感官感受到。不信古玉寻缘之语者,可以去百度“矿物晶体”。

  由于造山运动,山料经历了流水的搬运与冲刷,成为鹅卵石,是在运动过程中碰撞、磨损而出现的形体改变。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是和田玉外表形态的变化,接受着大自然对其形体的改造。外形的变化不是子料跟山料的本质区别,只是形体发生了变化,也不是内在玉质的变化,同样更不是玉性的变化,当然也不是灵变的变化!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玉质的灵性变化?当它在河床中静止下来,不再受流水的强推动力时,当它稳稳当当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洗礼与沐浴。这个过程是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年的过程,或许时间会更长。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那就是水的环境,水温变化的环境,日照高温的环境。是水,是阳光,是温度激活了和田玉的灵性;是大自然先天性的气候;是流水水温的不断变化。当和田玉在流水中接受到了45-15度温差变换时,这个具有活性温度的环境,和田玉晶体分子就出现了活跃运动,开始排污纳新,开始重组晶体,开始有新的结晶体出现,日日夜夜,年复一年,出现了矿物的二次晶格重生。新疆特有的气候给予了和田玉变化的条件,日照、河水、温度给和田玉提供了舒适的环境,物随景变,这是不是上天给予的巧合?大自然造物,决定了日像更新之说。从而,让和田美玉又有了自身的净化与演变。古玉寻缘发现某些篇幅介绍新疆和田玉子料,说是吸收了日月精华而变的具有灵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宣传,一种卖家忽悠买家的宣传,并没有什么日月精华可吸收,只能说是环境给予了和田玉本质的变化。这个环境也是和田玉喜好的温度与自身分子运动而产生的共振。同样,和田玉也与我们人类有着共振的条件,这就是和田玉不为人类所明确解释的谜团。温度与水,造就了和田玉的灵性之变。因此,我们想到了戈壁料,同为和田玉的戈壁料,为什么大多没有荧润和田玉子料的表现,这就是因为不是长期在有水的湿润环境,其变化出现了不同玉质的区别。湿度,是矿物晶体生长的首要条件。

  市场中的山料,更多来自不同的矿口,玉质的表现各不相同。相同矿口也存在不同的玉化现象,就是同一块玉原石的不同部位,也会出现玉化的质性不同。但是,不同区域的玉矿有着本质的特性,因为最初的玉石形成条件极其所含的矿物元素不同。原石在成玉的过程,由于区域内矿物杂质含量的不同,以及所受玉化环境的不同,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玉矿原石。玉原石的结构及其类型与颜色我们在此不去多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山料玉原石的颜色、玉质发育、透度、润度等,都受分子晶体结构间隙内部杂质的影响,有时候会误导我们的感官视觉;原石的粗糙、干涩、绺裂即使是先天性的,但是也会有后天的灵变。原石石性的表现,这是受光线的折射、漫射而成像的直观现象。我们如果能够发现可以后天去改变去盘变的玉质原石,同样会得到跟子料品质相同的灵变玉石。所以说,好的和田玉并没有子料跟山料的区别。

  在地球的变革过程中,是先有的岩石,后有的玉石。岩石是45亿年前形成的,新疆和田玉石是大约在7-8亿年前,新疆南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应该说这个时段大部分的中国区域是汪洋大海!在海底大量沉积了一种叫白云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就是和田玉的卵体,也就是和田玉的前身。但是,这个时间段还不能叫和田玉,这个时候还只能叫白云石大理岩,是一种矿物岩石。经历了几亿年的沉积,大约在2亿年前,冈瓦纳古陆分裂瓦解,其中的印度板块远渡重洋,碰撞在古欧亚大陆上,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板块碰撞的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的岩浆,这些岩浆在爆发的同时,悄然的渗入到白云石大理岩内部,在300-400度温度苛刻超高压条件下,白云石大理岩石的结构开始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时间段的过程,板块碰撞也不是瞬间的现象。海水下的岩层内部岩浆,与白云石大理岩的融合并逐步渗透,在这个融合渗透的过程中,和田玉形成了!这个时期的和田玉还深深埋在海底。因为岩浆穿流在海底岩石的裂缝中,因此,暴露在陆地的和田玉矿,其玉石的走向是无方向性,玉矿从几厘米到几十公分而蜿蜒留存,量大量小无法估计。当年的造山运动,跟随泥石流成为和田玉子料的玉石,其数量也存在区域局限性,并不是大面积的玉石裸露现状,也不是整个山体是玉石原石的状况。因此,出现了同区域而玉石的发现地存在不同位置;同一条河流,玉石的存在区域也是不同的;同一座山,不一定会有多个玉矿;不同区域的玉矿所出产玉石的品质更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玉矿,产出的玉石玉质也是不一样的。 和田玉的山料与子料之分,是在这次造山运动中来到了地球的表面。至于某些对子料的解说,说子料是每年高山雪崩融化,玉原石而随冰雪流水来到山脚下的河流中,之后经过流水的冲刷而成为和田玉子料。这个版本,存在可能,但是,这是微乎其微的数量,如果年年如此,这样不就很容易找到玉矿了吗。那为什么现在玉龙河很难挖到流水冲下来的玉石?道理很简单,和田玉子料是N万年前就形成了,所以,新疆疯狂挖玉时期,挖玉人都动用大型机械,挖到了10-30米深的古河床。 

  新疆和田玉,是在1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爆发后,才拥有了接受阳光沐浴的条件。就在这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沧海变成了巍峨的高山与平原!这次造山运动,使地球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地在疯狂咆哮、翻腾轰鸣,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大陆从海底凸显出形。大规模的造山运动,是高山的形成与崩裂的过程,山石崩裂形成的特大泥石流,我们无法形容其规模的强大,根本无法用想象去比拟。山谷的断裂与巨大泥石流的带动,形成了最初原始的河床沟壑,之后的几万、几十万年,冰雪积水、巍峨青山、溪涧河流成为地貌雏形。这个时候出现了和田玉的山料、流水料、子料三者之分。

  和田玉的形成,经历了地球板块运动碰撞,地壳的变动,跟随时间的变迁而形成。现今发现所有同脉玉矿形成的经历是相同的,其过程因为区域的不同及其时间时段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岩层所含矿物元素成分的不同,才出现了各地不同质地的和田玉矿石。各地同脉玉矿成因条件是一致的,由于玉矿形成过程受不同元素的影响,形成和田玉矿体的结构、颜色有着不同的变化。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和田玉成玉过程,不包括其它美石类的形成,也不包括翡翠原石的形成,必须区分开。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那就是硬度低的岫玉,岫玉的形成跟和田玉的形成过程是一样的,但是岫玉跟和田玉形成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形成的矿物元素也是不一样的。古玉寻缘认为,岫玉的形成差点火候,不如和田玉形成的成熟。如同相同温度而不同时间所加工的大米饭,和田玉是熟透的那种,岫玉却是夹生而不够熟的那种。所以说,同区域内会有岫玉跟和田玉两种矿脉存在。新疆有岫玉,青海也有岫玉,而辽宁却成了岫玉的代表产地,只因此地岫玉的产量庞大,储存量无法估计。

  和田玉古曰“瑶琨”、“球琳”。和田之名,古西域三十六国为于阗,后为和阗,和阗古称于阗;1959年“和阗”又改“和田”。确切的说,中国和田玉文化应该叫中国和阗玉文化。

  新疆和田玉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稀有矿产资源,即使它不是国际性的品牌,但它是中华民族的品牌。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里的“玉无价”,是指新疆的和田玉无价。新疆的和田玉无价是因为其本质的玉变,一种具有灵性的变化,玉石灵变无价。

  玉变 ,是玩玉、盘玉的最高境界,更是玉者跟灵玉的崇尚情缘!玩玉藏玉爱玉者,一直追梦的就是玉见“灵变”,玉石的灵性之变。

  说到玉的“性”,就是指玉石的结构,结晶构造感官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说一下细度。细度即多种矿物晶体结构分子组合的细腻度,是新疆和田玉中的白玉最为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也是成品外观和手感度所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白玉晶体颗粒大小及均匀度,另一方面也指结构的细度,即短云絮的细密均匀程度。而这个“性”的表现是一种感官的变化,是体现出一种灵性的变化,是给无知(不能完全理解)的远古人们错觉的变化,是勾起人们丰富幻想的变化!

  远古祖先对美石的崇拜,石乃神灵之物,尤其是石之美者“玉”,和田玉以其“细、硬、美、润”的特色,人们把它奉为万物主宰、天地之精华、能跟天相通之器、之图腾器。从古至今有关玉的传说都充满了浓郁的神奇与神秘色彩。正是因为这份神秘,才更加诱人探寻,引人遐思,成为中华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因为和田玉的灵变,而成为中华文明史的文化脊柱。

   新疆和田玉的灵性,《山海经》中记述了这样的神话故事,说:“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故事神话了的记述,是说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质地紧密坚硬,润泽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为食品,如果君子食了,可以防止不祥。这一古老的神话,证明玉是何等的珍贵,它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远古祖先对玉的灵性认识,我们可以认为,古人有食玉的过程。由此可知,古人对玉的神秘认识,食玉,古人所求的是为长生不老,是为求成仙。这对后来的帝王求仙丹是关联的,也与中华远古冶炼技术的推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冶炼工艺是在仙丹的探寻过程中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必然因玉石的元素成为主导。

  人即是玉,玉即是人。以璞玉比马,以琢玉人比伯乐,其实更能说明具有灵魂的作品更难得。伯乐与马的情缘正是人跟玉之间的神秘情缘,这种缘是一种默契,是一种灵性,是一种美好玉变的过程,是人类精神与财富的拥有,是玉赋予人类富贵的享受,同样也是给予人类心灵与心里对生命延续健康长寿的一种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充斥着对健康的渴望,赋予寄托融入了这神秘的灵石。不管是佩玉、挂玉、盘玉、摆玉无不体现一种生的迹象,一种玉石的生命现象,从莹润细腻的灵玉中,散发出的是一种温柔,一种寓意而生的灵气。观之心情舒畅,盘之柔和喜悦。人玉之缘,当忧虑、沉闷的心情,若把玩和田玉,如同穿梭时空而面临青山绿水之境地,如同来到了青草茂盛、清澈蜿蜒如蛇流淌的小溪边,心境焕然开朗;当暴躁、怒气时,抚摸把玩和田玉,瞬间有着柔和的气流而缓解,这是和田玉分解了你心中地怒火,玉与人地灵性相通,君子如玉,玉比君子。这也正是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永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玉之仁德,人之仁德。仁德仁爱治理天下,正是三黄五帝的慈爱精神所在,也是玉礼器的道法自然。

  和田玉的灵变,从雕刻艺术来看,我们的祖先敢于创新,图腾元素更多用于祭祀,从而有了和田玉为神的思维,及其祭祀玉的产生。对高古玉有过研究的都知道,和田玉的精美来自原始的雕刻,这种雕刻被后人称为拙性雕刻,一直到现在成为一种不可理解与迷惑的古艺术行为。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先进的时代,用简陋雕刻工具而造就了绝世的精美古玉器,成为这个时代奇迹般的特色神玉元素祭祀品,突出代表是红山玉文化和良渚玉文化。在纹饰上,三千年前的商代玉器突破了古拙的纹饰,而以线条为主,采用线面结合和的浮雕、圆雕等手法,纹饰灵活多变,栩栩如生,显得更为细腻、精致。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其风格则具有崇尚自然、神人合一的宗教色彩等特点。历代精美玉器,所体现的可谓人玉之间的境界元素与默契的融合,是一种神化了的灵感与艺术感悟的时代元素的代表。这是灵性的行为艺术,是中华人类智慧艺术创造了和田玉的灵性,是中国古人类艺术的最高升华,更是一种美,一种具备活性灵性的美,一种被神化了神秘之美。用细腻莹润的和田玉,来展现物造人美的“性”。古时

和田玉加工不仅取料艰难,每件作品都是玉雕师的心血而成,都是历经几个月或者几年几十年雕琢而成,一件好的雕件不仅是由于其玉质,更是其寓意及精良的雕刻工艺,及其赋予时代背景元素的内涵,其拥有的灵性。这种工艺其实就是工匠心灵的再现,是工匠内心灵性的表现,也是社会时段人性的展现,正好在和田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精美的和田玉器应有了人性赋予的灵性

  昆仑山有着神秘莫测的神话传说!来自神秘昆仑的和田玉是集天地之精华而生,有“帝王玉”独有的美称。在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被帝王所独有,曾经是一种神权的象征。王者之权利其实也可以说是和田玉的赋予,历代玉玺不就是权利的象征吗?拥有玉玺就拥有了江山,就拥有了王权,王权之争其实也是玉玺之争吧!中华民族是从一个崇神的民族发展起来的,和田玉从巫神用器走来,也自然的成为了神的化身,历代帝王在玉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引领这神秘色彩的贡献。被神化了的玉器,被巫制利用,被帝王利用,其目的就是束缚绑架人们的思维与精神,从而去驱使民众,去统治民众,去束缚民众。不同的寓意雕刻器型及其图案,成为民俗祭祀的神用道具,崇拜、期盼与向往,赋予了和田玉浓厚的神秘民众情结。和田玉的灵性完全被帝王所利用,成了帝王神权的管理用具,帝王家族垄断和田玉的拥有,相对平民而言和田玉披上了更为神秘的面纱更为听信帝王的号令!从而更深入了人们对和田玉的欲望,期盼拥有之心更为剧烈,和田玉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王者不惜人工与财富,令其工匠对和田玉的雕刻,和田玉是在专业、专心、专注、精雕细琢中凸显而出的。精美绝伦的皇家用玉,其背后是更多的工匠日夜艰辛劳作的汗水!封建王朝,帝王有专门的制玉造办处,精美的玉石制品,成为皇家帝王、贵族王侯的专享,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是流传陪葬的专用器。中国的历史是和田玉的历史,一路走来有着曲折、有着欣荣、有着它的繁盛与萧条。精美玉器都是繁盛国富民强时代的象征,同是历代统治者制约权利的体现。和田玉的灵性,是工匠艺术心灵的体现,更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那么玉真的能通神,真的有灵性吗?古玉寻缘认为,玉本身并没有什么通神之灵性,玉有灵性的观念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将一种美好的愿望牵强附会地强加在了玉的身上。其实,玉只是一种矿物集合体,包括链状硅酸盐矿、叶蛇纹石(岫岩玉);黝帘石化的钙长石(独山玉);石英(密县玉);蛇纹大理岩(蓝田玉)……有可能古时候的某些人身体缺少某种矿物质,而有的玉正好有这种矿物质可供其身体微量元素的吸收,这样他戴上此玉便觉得舒心畅快,去掉此玉便觉身体乏力,这是有可能的。古人便认为玉可养人,玉有灵性。其实这只是很偶然的一种现象,这正好应了贾宝玉“玉在人灵,王失人痴”之说法,但并不表示玉真的就有通神之灵性。可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却是有灵性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玉的硬度很高,一般的钢、铁都无法刻动它,尤其是古代的先民,在工具原始简陋的情况下,要想制作一件玉器,付出的艰辛与血汗是可想而知的。古时雕刻,其实就是长时间的盘玩过程,跟工匠或许会摆弄雕刻几年而成。《诗、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是玉器加工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锯加解玉砂将玉科分解开;然后用圆锯蘸砂浆修治,即磋;再用钻、锥等工具琢纹饰、钻孔即琢;最后用精细的木片,竹片,兽皮等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使玉器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就是磨。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制作一件玉器时,要付出多少血汗与劳动。一件精美的玉器需要经过无数边的切、磋、琢、磨,少则数日,多则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那么这件玉器就凝结着玉工的心血和创作的灵感,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执着。这种精神,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古玉之灵性。这种琢磨的过程,这种长时间的琢磨,工匠跟玉的密切接触,而赋予了玉石的灵变。玉石有了从原石到雕刻寓意图形的转变,同时也是玉石本质的转变,更是玉石应有了灵性的转变,古玉在加工的过程中被彻底盘活玉化了。读过《穆斯林葬礼》这本书的都知道,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接了“汇远斋”老板蒲绶昌订制的《郑和航海图》玉雕。一块长一尺五寸、宽五寸、高一尺的上等羊脂白玉,是雕刻宝船的胚胎,工费两千块现大洋,工期三年。最后的结局是梁亦清一口鲜血死在了水蹬转动的坨子上。三年了,即将完成的《郑和航海图》玉雕,三保太监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摔断了!“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人寿有限,‘无常’到来,万事皆空;可你留下的活儿,它还活在人间。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这就是玉雕工匠的精神,是是毕生的心血而赋予玉石的灵性,从此玉石有了千年的寿命,万年的青春。即使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当初雕刻这件玉石的工匠是谁,但是这种精神在一直延续,在玉石的灵性中存活着。

  和田玉的灵性,是有着不同于其它玉石的独有特性——油性。和田玉白玉若没有油性,色再白也不生动。油性体现的是油脂光泽,是白玉经漫反射后呈现的柔光。质地细腻,“缜密而栗、温润滋泽”的特性,具有的油脂(脂肪)光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适中的透明度,也是所谓的“水头好”,呈微透明,琢成的玉件显得水灵,有生气;成品抛光亚光,盘活具有生灵之气,灵性的体现是细、润、泽、油、透、灵、活、变(盘变)。油性和玉质有关,玉质与玉石原石的初始玉化形成有关,玉质越细,打磨和盘玩出的油脂光泽就越好。如凝练的油脂,细腻、光亮、温润,有生气。而和田玉这种特别的性质,并不是原始的感官体现,而是雕琢过程以及成品后的把玩、盘玩而发生的盘变。这种现象,是一块玉石盘活了,成了确确切切的——灵玉。大家都知道,就玉石而言,原生矿就是玉石头,普通石头不管如何盘也不会有玉的灵变,最终还是块石头。而玉原石,能在人类的有生之年看到玉石的变化,不管是佩戴还是把玩,能够看到玉石变化的微妙迹象,精美的玉石有着更为传奇的变化,和田玉的灵变是不可争论的事实。这也是人类赋予玉石的一种生命,一种盘活的生命,一种无形生长的玉石变化。有很多的事例可证明和田玉在变,并且越变越莹润,越变越具有玉的润泽、凝脂。本篇所用的图片,就是一块新疆和田玉原石,经过有意无意的盘玩而又的变化,也可认为是和田玉的灵变的代表。这就不难理解远古先民对和田玉的变化的理解,对其的神秘产生了心灵的依托及期盼,崇玉奉玉为神的精神寄托。和田玉的灵变,是人玉有缘,人养玉的过程,是玉养人的千年情结之缘。在盘玉篇章古玉寻缘会深入的讲解和田玉的盘变,并探讨和田玉跟人体的温度关系与环境造成玉石灵变的矿物分子变化原因。

   如何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待、理解和田玉的盘变?科学的解释就是分子的运动晶体重组的结果,古玉寻缘在盘玉篇会比较详细的介绍。我想阐述的是某些和田玉变化过程,特征明显的我们就以当今出土的高古玉器为例。对高古玉而言,我们正常的分析判断,是断代。从它的纹饰风格,从它的雕刻阴阳线的特征,从它的阴阳琢磨痕迹,从它的沁色,去研究,去评断。但是没有更多收藏朋友去探寻其本身的材质及产地,是山料还是籽料。这是为什么?因为,高古玉的距今时间都在2000多年以前,期间某些高古玉器因环境的原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某些完全失去了本质的光彩。这就有了盘古玉,而重现灵性之说。我的意思是想说,古玉和田玉,所用的材料几乎都是子料,所以盘古玉,必有其灵变的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也是高古玉的神秘元素之一。自宋朝之后才有了山料开采及其加工,这也是我们去判定古玉的借鉴辨别元素之一。所以,对于古玉的鉴别,去探寻用料是子玉还是山料,也是比较关键的不能只看雕工或者沁色。很多的高古玉器也无法去论断是子料还是山料,原因是出土高古玉器都有了不同的本质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沁色与局部或者是表面特征。沁色,改变玉器本身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土埋环境而具有了不同颜色,埋于地下是时间与环境改变了玉器的颜色,现在玉器专家叫这种色彩为“沁色”。这种沁色的形成,简单的解释其实就是和田玉对临近环境矿物的吸收,由于自身吸收了不同矿物元素而有了后天的沁色。这就说明和田玉有着吸收环境元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也是和田玉内部分子颗粒的运动跟环境,跟温度,跟湿度而共生的特性。这种特性需要的是时间,有了一定的需求环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就会有着不同的内部与外部特征的变化,这就是颗粒间隙杂质与空气的变化,这也是没必要再去争论的事实。对沁色探讨的同时,与其同生的还有个重要的迹象,这个现象也是二次结晶——叫次生结晶,这个现象往往被我们忽略。高古玉雕刻阴线二次结晶出现比较常见,这种结晶现不能认为只是外因的关系。我的认为是,只要有着适宜的环境,这种现象就是和田玉的再生现象!一种可再生的结晶现象。高古玉的钙化、石化也是普遍现象,这是为什么?同样可理解为环境与时间改变着和田玉的本质,钙化石化现象,是环境给予了和田玉矿物的化学变化,一种是外部杂质及不透明元素的侵入,造就了玉石本质颗粒间隙的变化,这正好迎合了盘玉玉变,盘玉而期望杂质从和田玉中溢出的现象。钙化同样也是因环境因素,外部环境而造成的杂质入侵的可能。和田玉本受外部环境影响有杂质溢出的现象,也是颗粒结构间隙中的空气溢出,同是晶格空格有着重新分子结合的现象。变的更油、更润、更细腻,从感官就能看到玉质变化的特征。包括原有的裂在佩戴与盘的过程中有了愈合或者再生。其实这种愈合就是裂内的杂质以及空气的溢出。没有杂质的存在,感官也就没有细微裂的存在了。如何来了解片状结构的和田玉?既然是片状结构,那不就是说明是裂的构成吗?为啥我们感官不能完全看到这种结构?凡是有片状特征结构感官能看到的,那一定是裂,并且裂中有着不同的杂质。片状结构,我们感官无法感知是裂的间隙已经到了完全的致密,但不能否认这种间隙的存在。所以,和田玉的灵变,不同环境下,可以让和田玉越变越灵润,也可以让和田玉越变越石性。

  关于和田玉的灵性与活性,以及和田玉的盘变,我们该去如何定论?和田玉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矿物晶体颗粒分子的运动,而发生了质的改变,一种有和田玉产生的美,形成了我们对和田玉的感知与感悟!关键的是能够对自身杂质及空气的溢出,能够在一定适宜环境本质分子颗粒会有重新结合再生。这就是临时科学界认为的最细分子颗粒的和田玉的特征。或许某些矿物也同样有着相同的特性,但都是因为自身的颗粒大而粗的结构没有明显的感官表现,这个变化或许是更长时间,我们不能发觉。而和田玉会在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就会有着不同的感官变化。我们本章用高古玉器来解译一些感官的变化,也就是2000-3000年的时间就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某些已经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这种变化。同样说明没有变化的是因为环境,没有合适的玉变环境,和田玉就没有明显的变化表现。如同一块和田玉跟随不同人的佩戴,会有不同的变化现象。有的人佩戴玉有明显变化,有的人佩戴很难发现玉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一直不被破解的人玉之缘吧!这个“缘”,今天的解译就是“玉变环境”,同样也是“物随境变”之道理吧。

 山料玉石变成玉发生最大的变化,那就是和田玉表现的油性与糯性。油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视觉上的油润光泽,二是手感上油润的感觉。光泽柔和油脂光泽强,这就是视觉上最美的新疆和田玉。这个现象,和田玉白玉的表现最为突出。大部分上等的子料抛光后为油脂光泽,有些其它产地的料会出现玻璃光泽,虽和打磨方式有关系,但和里面氧化硅含量也有关。对打磨来说,打磨速度越高,打磨几千目甚至过万目,目数越小越细,会显得光泽越强些,所以有些打磨师傅喜欢油石打磨结束后用牛皮过一下,这样会显得更油润些。但其实未必好,因为人手盘出的油性才是最好的,所以有些打磨成亚光,并不去刻意要求过高的抛光效果。开始看上去并不油的东西,但是盘出的效果反而更好,前提是料的材质要够好。这就是简单的抛光为普通亚光,没有破坏玉石的表层结构,没有堵塞玉石表层的分子间隙,保留了原始的玉质晶体结构,从而更容易在盘玩过程中促进玉石吐污纳新的晶变过程。

  有必要说一下抛光。玉石雕刻加工,最后的工序是抛光,抛光也是展现玉石最美的灵性体现,及其最佳的感光表现,这是玉石之美的最终体现。现在市场种玉石成品,为了达到一种感官的美感,基本用的是蜡抛光,更为体现玉器件的表面感官之美,特别是翡翠玉石的成品,能够提高玉石自身抛光后的的感官品质,但是这种初感的美会在佩戴过程中逐渐消失。不当的抛光甚至会阻碍玉石在佩戴过程的自身变化,有的可能会报废这块玉石。单凭和田玉,就抛光而言,作为喜欢和田玉的消费者,勿要苛求高光产品,越是完美的抛光,必然有其背后不可告人的瑕疵。好品质的和田玉,工匠会用普光的抛光工艺,绝对不会做上蜡抛光处理,更不会做高光抛光。

  上面讲的是视觉上的油性,好的料还须具备手感上的油性,手感上的油性是指略有阻力感的油滑感觉,就象手里握着一砣油,用手一推,有一种油要化开的感觉。在手感方面,新疆和田玉子玉具有独特的糯性。糯性就是一种浑厚的感觉,打个比方,仔细看看上好的大米煮熟后的感觉,浑厚油亮均质的感觉。还可以拿一块用过几天的香皂,用水洗一下,就是那种朦胧微透的感觉。人们一般只知道这种视觉上的糯性,其实和视觉上的糯性如影相随的是它还有一种粘性,当我雕东西时,会发现糯性好的料与刀具间有一种塑粘性,颗粒细小交织致密的料会显得糯性更为舒心。

  有些人对玉的见解是越白越好,其实,从和田玉本身的材质来讲,这是一种误解,优质的白玉是不会显得特别的白。和田玉越白,似乎城了缺少油性的干白;缺少油性发干的还有瓷白;还有结构较粗的牙白;玉石中含有石棉、浆斑也会发白;俄罗斯料因为结构较粗、有白点看起来明显发干也有很白的;还有一种,油性较好但结构较粗,晶体颗粒突出,但也很白,里面有明显的白点颗粒,感觉结构松散。韩国玉料表现的有点发青白,但结构较粗。所以要想得到一块优质的和田玉,不要只追求越白越好,不要把白度当成选择和田玉的标准,事实上只要有白度、细腻、干净、油性好、工艺好就是一块好玉。不管是子料还是和田玉山料,标准中的羊脂白玉也是这样分类的。有的白的感觉隐约托青也是好质量也是最细腻的和田玉。只要能盘变,只要能有糯性的灵变,就是一件好的上等和田玉。和田玉的选择,应该看重的是其本身的玉变,玉的灵变,玉性之变。

  玉石的结构是由透闪石与其结构类似的阳起石发生交织而形成的,它们相互缠绕形成常说的短云絮结构等。由于两种物质的交织、缠绕使玉的韧性和硬度比单一的透闪石和阳起石要高,结构也会更致密。当透闪石含量很高时,白玉的白度就较高,但由于阳起石的不足,交织会不够,这是会结构较松,出现萝卜花(大云絮结构),韧性和抛光的光泽就会较差。相反当铁含量增加时,阳起石增加会与透闪石充分交织,这就是为什么偏青黄色调的白玉及青白玉油性会较好。那为什么羊脂玉又白又油?其实除了阳起石可以和透闪石交织,氧化钙含量的增加,也会使交织发生,但由于结构不够类似,氧化钙含量稍多些,就会发生析出,这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僵花,当氧化钙继续增加,就会钙化出现石化现象即僵。所以开玉时会发现靠着僵但没有僵花串入的玉是最好的,又白又糯又油的,才是灵性之变的根本。

  和田玉的灵变,是因为在先天的自然环境,与后天的人为的温度、湿度的变化,而使玉石的矿物晶体发生变化。灵变的体现,也与自身的光泽、矿物微量元素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新疆和田玉白玉中含有少量的榍石,榍石在单偏光下为褐黄色,这也是新疆和田玉打灯表现出现黄晕的独有的特性。榍石具弱多色性,自形程度较差,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带矿物本身颜色,含量一般是几粒个数。榍石有华美的外表,光色散要比钻石(0.044)还高,火焰强烈、色影独特、多色性强,有很好的光捕捉效果。双折射率高也是它的重要特点,这一特征意味着它吸收光线后,能将其劈开并分成两条射线,所以在新疆和田玉盘变的过程,这就给新疆和田玉具备了莹润感表现。新疆和田玉在盘玩一段时间后,晶体分子的重新组合与晶体次生,榍石分子在其中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光线折射影像感官的更油光莹润的灵性表现。

  八十年代,和田玉在中国开始了无限极的商品市场。和田玉的神秘被市场中的商家肆意忽悠,新疆和田玉成了子料的皮色市场,结果,人们为子料的色皮而疯狂。人们盲目的追求和田玉的外表表现,却不求矿物的本质。在一段时间内,山料成了普品,子料才是至高无上的贵族观念,价格在市场中一度疯狂。更有精明的商家炒作了带皮色的子料,皮色子料从此成为了灵玉中的神玉!出现了如神而贵重的天价。卖家却不知,新疆和田玉的原石皮色,严格来说,是原石的瑕疵成分,即使有了色彩的感官。古云:“玉无瑕”,成品玉器绝对不包括原石皮色,到清代造办处对玉石的雕刻加工,都是去玉石之皮的。历史中,中华玉文化中,没有留原石皮色之说。从此,中华玉文化完成了它光辉而伟大的使命,新疆和田玉的灵变,只能在类似的文章中出现,读懂和田玉之灵变的爱玉人亦不多也!

  和田玉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载体,而中国的历史同样也赋予了新疆和田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新疆和田玉富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道德观念,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综合反映。无论是巫玉、王玉、民玉,还是“九德”、“十一德”,都无不体现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在玉文化基础上倡导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这对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对中华多民族的团结起到了统一的道德规范作用。可以说,是和田玉,改变了华夏民族的愚昧、野蛮和混沌,走向了智慧文明的社会制约,更为强盛文明的发展。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众多社会文化功能,都是由玉文化的基础建立发展起来的。新疆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基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脊梁。中国玉文化,起到了对中华古老氏族文化的融合,对中华各族的大统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一篇《中国玉文化神秘灵玉之巫玉(二)》


 



注:1、本文所用“和田玉”为广义的名词,其中包含了红山文化用玉与良渚文化用玉,某些是代表了新疆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之前的用玉。所用“新疆和田玉”是专指新疆产的和田玉。语句间二者的应用,希望大家理解。

   2、史前玉器,提别是夏朝之前的巫玉文化,现在可以明确的认为也是和田玉文化。因为红山文化的玉料,黄白老玉跟河磨玉现在可以叫和田玉;良渚文化的用料茅山玉,经检测也是和田玉。所以说,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古玉寻缘把它们归类为和田玉文化。

  我们必须要说明下,红山文化跟良渚文化中也有不少的岫玉制品,更多历史元素把红山文化跟良渚文化归到了岫玉文化,因为在中国,岫玉之名是除新疆和田玉之外的各地玉石之名,严格说,这是错误的,岫玉在古玉文化中,只是一个类别。因为在1863年之前,和田玉之名,固定在了新疆和田的玉石,这是专一的区域玉料的命名,因产地而为其名,跟矿物元素没有命名的关系。所以,几千年来,除新疆产的玉石叫和田玉外,其他国内产地玉都不叫和田玉。因此,中华玉文化中的远古玉文化用玉,被排斥在了新疆和田玉之外。这是中国内区域玉石的名称理念,所有的国内玉石都是地名或者是区域命名。区域命名的不利之处,就是混淆了和田玉跟岫玉之分。当然新疆也有岫玉矿,但是,历史中就没有新疆岫玉这个定性名称,人们的心中只有新疆和田玉。

   3、和田玉的矿物命名,把我国的和田玉文化往前推动了最少3000年。传说中的新疆和田玉,是从西王母献玉来到中原的,最早到皇帝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时间。和田玉的矿物命名,把中华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包含在了其中。从而,和田玉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脊柱文化,也是中华玉文化的主体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