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3期·娄氐老街〗解读一张旧地图

 谦谦书生 2019-02-21

2017-06-25 莫俊/编排 娄氐镇文史馆

 

地图名称:娄氐老街示意图

成图时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云隐寺(现涟滨西街西端)建,为娄底境内最早的寺庙。1952年被拆毁。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任过宰相的褚遂良因反对册立武皇后(媚娘),被贬潭州都督;褚遂良长时间隐居云隐寺,时其地尚为蛮荒,还未形成集市,更无“楼底”之名。

●北宋乾德二年(964),僧无尽在娄底清潭建镇南山天王寺,占地9800平方米,建佛殿4座,僧侣百余人。明崇祯十一年(1638)毁于兵燹。

●北宋熙宁六年(1073),灰箕铺(今清潭)形成集市,有10余家店铺,始名“楼底市”。

●南宋淳佑十年(1250)后,楼底市因遭水淹,市集上迁竹山坡(今娄底老街)。

●南宋宝庆元年(1225),中原人南迁,娄底设驿站。

●元至正十二年(1352)楼底市沿河店铺列肆,湘乡州在楼底街市设巡检司署,明崇祯十一年毁于兵燹。

●明崇祯十一年(1638)陶珙、尹先明奉命率官军围剿娄底义军,官军进入娄底洲上,绅民颜继惠、颜元台、肖胜祥等率众数百人劳军。官军诬绅民为匪,尽行屠戮。罗美甫、僧普济收尸合厝于茶亭子后山,史称千人冢。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湘乡县划为12乡、3坊、44个都。娄底属神童乡,下辖丰乐、云下、延福、乐善4个都。

●清乾隆三年(1738)湘乡县武障(今属双峰县)巡检司署迁驻娄底望湘门,驻有武士19人,督管上里(即谷水、娄底、杨家滩)治安,兼管粮事,至中华民国成立时废。

●清乾隆五年(1740)娄底刘猛将军庙(今将军庙市场)设社仓一座,常年存谷千石以上,为湘乡县5座社仓之一。

●清乾隆十年(1745)邑坤颜文学等人,创建连璧书院于娄底望湘门。

●清道光四年(1824)连璧书院迁建至观化门(今娄底二小校址)。书院有学田242亩,东西斋书房39间,图书万余册,系湘乡上里地方最高学府。

●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军湖南,湘乡知县朱孙诒下令练族、练团,又使杨昌浚、刘蓉在娄底练乡勇数百。

●清咸丰三年(1853)湘乡县成立团防总局。娄底设团防局,驻老街覃福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老街店铺超过100家,建成了600余米的单面街道,面向蓝田水,俗称老岸边。从东至西沿河有宝码头、大码头、灵官码头、赵家码头、新码头、安家码头,6个码头。

●清宣统三年(19111月,娄底设邮政代办所,民国十年(1921)升为三等乙级邮政局。

●民国元年(1912)神童乡改为神童镇。

●民国三年(19143月,湘乡县第三女子职业学校在娄底老街覃福堂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秋,国民堂湘乡县第16区党部在刘猛将军庙成立。

    10月,中共娄底第一个党支部在云隐山成立。

●民国十九年(1930)湘乡县调整行政区划,娄底为第九区。

●民国二十年(19311016日,国民党第4区党部在老街万寿宫开千人大会,抗议日军侵占东三省,成立“国货维持会”,禁购日货。

●民国二十三年(1934)神童镇更名为娄底镇。

ˇ天王寺老石基柱

●民国二十四年(19358月,第九区公所将上年结存的教育经费开办民众图书馆,馆址设刘猛将军庙。

●民国二十七年(1938)镇街因多年失修,道路凸凹不平,行走不便,民众叫苦不迭,在《湘乡民报》舆论督促下,国民党湘乡县第四区党部和第九区公所,对街道发起捐修,镇街扩宽到3-4米。人和门以东铺设青石板路面,西为三砂鹅卵石路面。

    12月,中共党员傅三将在湘乡县城开设的抗敌书报社迁娄底老街人和总。翌年4月遭娄底警察查封。

●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募兵两千,驻娄底军训两个月,开赴前线抗日。

●民国三十年(1941),老街再次捐款献地,主街延长至700米长,店铺发展到200余家。

●民国三十二年(194310月,傅善伯、胡刚父等发起召开14乡镇联席会,倡议创办连璧初级中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5月底,日军逼近湘乡县境,国民党湘乡县党政机关迁娄底,县政府驻渡头坪李祠(今清潭),为便于车轿通行,老街街道拓宽,街门拆除,只保留观化门,直至1954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58日,国民党军用飞机4架,误炸湘乡县第三女子职业学校附近,烧毁民房10栋,死2人,伤1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上旬,中共湘乡县第九区(娄底)委员会和第九区人民政府成立。至此,老街总长1000米,面积2平方公里。

1964年,各家自费(老岸边)将门面缩进2米,街中置下水道,街面的青石板作下水道盖板,全街整修成5-6米的水泥街道。

    至清末民初,老街已成为繁华热闹之地。由于地处涟水河畔,老街成为当时通往涟源、新化、双峰、邵阳、益阳、常德的交通要道,是湘乡上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国时期,主街逐渐扩建成双面街道(加河岸边),从东到西大抵以码头为界,设置万寿、聚庆、中庸、中和、三才、泰山、人和、文星八总(总相当于现在的居民小组)。为防匪盗,从万寿总至文星总设四门,即望湘门、大弄子门、人和门、观化门,加上6个码头城门,共10门。街门朝启夕闭,夜间更夫巡守,一街浑若一家,真所谓虽飞贼莫能进也。

    老街集家坊、商贾、集市为一体,鼎盛时期,街道两边分布着粮食、百货、国药、茶号、染坊、铁铺、木业、当铺等各种各样的店铺200余家。老字号店铺有会芳园、杨人和、正华泰、宝华斋、新和、中和当、建新昌、同生福、也是馆、三民油坊等。这些老字号店铺历史悠久,铺面宽敞、装饰豪华,在资金、质量、经营等方面各具特色。在民国二十四年以前,娄底老街共建有6个码头,后又建了一个新码头。这些密集的码头,见证了涟水河的舟来楫往之便与老街曾经的商贾繁荣。

    老街在发展商贸的同时,大兴土木建筑,在横1000米、纵200米范围内有:楚皇宫、塔子园、金祠、贞节牌坊、关岳庙、覃福堂(三女校)、大慈林、总管庙、万寿宫、华光庙、水仙宫、胡祠、灵官庙、将军庙、邬祠、周家学堂、柳祠、七宝庙、福音堂、连璧书院、孔圣庙、云隐寺、天主教堂。

    从娄底老街示意图(1935)可以看到,当时的娄底老街,共有码头6个、庙宇7个、祠堂4个、教堂2个,在望湘门旁边,还建有一个高大的贞节牌坊。据专家考究,娄底老街共有历史文化遗址32处。可惜因岁月变迁,很多历史文化遗址及建筑已经消逝。

附:

塔子园简介

    建国前,娄底老街有塔子园一座,位于望湘门北侧,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园内古柏成荫,翠竹繁茂,绿草如茵,有人造假山,小荷花池,另有17米高的惜字塔,此园毁于1953年。

ˇ姜齐贤将军故居

    一方乡土孕育一方乡民。历史的冲刷和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老街的信奉和行为准则。他们传承着自贺德英以来刻苦读书的风气,捐资办学,尊师重教,建立连璧书院(两次兴建)、娄底小学、三女校、周家学堂等。所建的书院、学堂,以儒学“明人伦,兴教化”为主旨,培育了一批有志之士。他们所建的寺庙,以关羽、岳飞、刘猛为崇德偶像,以精忠报国、为民除害的品行作为伦理准则。他们所建的公益事业,贯穿了为民办事,为人慷慨的古道热肠。就连老街八总、四门的命名,也渗透了儒家文化的内涵。

    涟水河北岸所标示的地方均属于茅塘村,建国后析为现今的涟滨村、茅塘居委会和仙人桥居委会。

●筒车洲的两部筒车一直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拆毁;可戏作一上联为:筒车洲上筒车转,吱吱呀呀,筒车转,筒车洲不转;娄氐镇文史馆现向诸位朋友征下联。

●桅子湾即颜氏子孙聚居“四勿第”的那一片屋场,旧时也是一个挺有名的地方,举人颜大登诞生于此。

●颜俊公祠,系桅子湾颜氏子孔祭祀先祖俊宇公之所在,建于民国十六年冬,民国三十四年曾一度为湘乡县政府所在地,建国后辟为学校,1976年拆除建成现今的涟滨小学。

●葱角塘、颜家坳、李家湾(桑塘街地段)、七甲湾、二甲湾、铁铺湾均属今茅塘居委会,这些地方部分已被征用成为城区,部分已成为城中村,竹公祠早已不复存在。

●新铺子现属仙人桥居委会,大部分已被征用,唯大汉路南侧,毗邻新外滩有一小片居民区变成了城中村。

●永福公所现尚存,并有石基柱镌刻有“永福公所”字样,但这里很快就会辟为沿河风光带。

●钉船厂的位置就在茅塘禽类批发市场那一带,现变成了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

●从大码头上岸,即到永福公所,再穿过一片田畴经过颜俊公祠前的几棵大枫树,到桅子湾,是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驿道,经此去安化桥头河、梅城。

    涟水河南岸,娄底老街依花山仑、傍涟水河而建,长不过千米。

●面临神童湾的颜氏宗祠至上世纪末尚有遗存。

●茶亭子有一面老店铺,还有一口古井,千人冢的位置不得而知。

●天主堂现已新建并恢复宗教活动。

●云隐山,山上面到处都是乱坟,人迹稀少;有云隐巷,云隐寺已毁,建成后来的肉食品公司,继而又成为牲猪屠宰场。

●连璧书院与孔圣庙已不存,在今娄底二小的位置。

●观化门已重建,附近的观化古井尚在,安家井不知还存否。

●周家学堂已不存,位置应在今观化市场;至于附近的快活岭,现在已没有人再使用这个地名。

●福音堂、七宝庙、柳祠、邬祠早已不存。

●刘猛将军庙已不存,应是原神童镇镇政府所在,现在原址上建成了将军庙市场,娄星区博物馆在此,馆藏文物颇多,值得一观。

●曹家圫,地名沿用至今,圫内有居民楼。

●胡祠、灵官庙、总管庙、华光庙、万寿宫、贞节牌、大慈林(娄底小学,在今新九龙位置)、金祠、塔子园(园内曾有惜字塔)均已不存。

●三女校,现不存,位置在原涟滨乡政府所在地,现九龙环球商业广场。

●望湘门,现已重建,望湘门外在旧时曾枪毙过要犯。

●鸡冠石,石已不存,但地名限于老一辈使用,原有筒车一部,附近楚皇宫早已不存。

●灰箕铺,位置在娄底二大桥往上一点点,娄底市的源头在此。

●天王寺,现存,但规模不及鼎盛时期的三十分之一。

●成家屋坳、熊家坟山、笑天狮子、珍珠园子、邓家塘、石邦托、托畲里这些地名已不再使用;但花山仑、井冲里、枫树坳、旱炉冲、插花仑、童家园这些地名沿袭至今。

ˇ茶亭子基督教堂

(翻阅同治《湘乡县志》)

●巡检署,旧在武障司,乾隆三年巡抚高其倬题请将巡检移驻娄底市,巡检田朝泰初建衙署,三十二年巡检杜士涟[旧志杜作胡,误]详准摊廉重修头门、仪门、大堂、住房、书房、厨房、弓兵房,四十四年巡检刘绍镜复修二堂过亭、厢房、下房,五十四年巡检董光益复修头门、仪门、大堂、住房、厢房,道光十九年巡检朱潢重修全署,增建花厅[历任重修均援照杜士涟摊廉旧案],同治四年,巡检张钺率坤民捐资重修。

●娄底义仓,在刘猛将军庙侧,同治七年十三里坤民公建,计十四间,九年在县领出寄存常平仓原捐义谷叁千贰佰伍十石收存仓内,不寄县仓。

●刘猛将军庙,在娄底市,咸丰七年颜莘田、李竹航等倡建,同治七年刘廉臣、王禹鼎等增修后栋。

●连璧书院,在娄底市,乾隆十年[旧志作三十五年,误]知县张天如分设,派首事颜又学、彭华翥、刘载道、谢一士、萧谔经修;嘉庆二十一年谢兴志、颜振泗、王永照、颜广义、萧定元、罗智宾公呈知县李世经,允请重修;道光四年知县胡钧分派首士成为锟、李仁乐、李本敬、陈达敷、颜之卓、彭永典、颜大欣、谢振寅、李问仁、刘元勳、萧定元、刘晖、刘福临、王代榜、陈振翰等鸠捐,乃移建书院于观化门左侧,门堂各二,东西斋舍三十间;九年,举人谢琇偕陈光烈、易纶等呈请鸠捐,在书院右建大成殿并东西两庑;二十三年,谢琇、李仁棠、彭永典等鸠捐置田,举行先师诞祭;咸丰二年,举人刘象履等鸠捐增益田亩并置膏火[每岁主讲束脩钱壹百千文,课士奖谷肆拾捌石];七年,李竹航、彭拙斋、李霜岩鸠捐重修并添设斋房楼板及庙内、院内石路;同治三年,颜次豪、吴崧生等重修正殿两庑,新安龛座、牌位,增建钟鼓亭。

●天王寺,宋乾德二年僧无尽建;明永乐重建后,崇祯中土寇据之遂毁;国朝雍正七年僧参文募修。

●大慈林,在巡检司署侧,顺治十四年胡封武、李太和鸠建;道光十五年颜肇修倡修。

●云定山观音堂,在巡检司署后,僧月映募修(图中无有标示)。

●广慧寺,在娄底,萧徐氏率男建(图中无有标示)。

ˇ云隐寺遗址上建了屠宰场(云隐寺在同治湘乡县志中竟没有记载)

 

老街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位于老街惜字塔和望湘门之间连璧书院遗址上。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三层框架式山字牌头,高10米,宽8米,三孔。

  牌坊由构件榫接,吊装而成,各构件都是用整块花岗岩精雕细刻。第一层主孔之上汉白玉正楷浮雕“贞节牌坊”四字匾,边孔之上图案镂空相匹配;第二层主孔上汉白玉篆体浮雕“圣旨”二字匾,边孔之上各镂一龙组成二龙捧旨之势,龙上天枋、斗拱飞檐;主孔第三层天枋上刻图案,天枋之上多层斗拱飞檐,顶脊回云捧宝瓶,两端鱼尾翘角。4个牌座为高1.2米,长1.8米,宽0.8米的长方体,8件“祥云”靠挡将0.5米见方、长4米的四根整体石柱夹立于底座上。牌坊主孔宽3.5米,高5.2米。侧孔宽1.5米,高4.2米,主孔三层比侧孔三层高约1米。10米高的贞节牌坊,重石凌空叠立,吊装工艺巧妙,雕刻技艺精湛,令人望而惊叹。

ˇ娄氐老街贞节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

相传壶天傅义湘年轻病故,傅李氏年少坚守贞节,经地方绅耆逐级上报,省抚院提请朝廷获准树坊旌表。此乃两大家族之大誉,因此不惜耗巨资,花大力同心建造。牌坊由傅家出资,李氏亲侄李晴寰、堂侄李筱汀等负责施工、建成。牌坊南面建一栋(三间)守坊屋,民国24年(1935年)66日,特大洪水将守坊屋冲走之后,李筱汀之子李熙焜经族人同意,重建三空五间正房和一间杂房,占地192平方米,兼守牌坊并开设“养素”袜庄,一举两得,这是老街第一家使用螺纹线口袜机生产纱袜。贞节牌坊毁于1965年。

又,相传傅李氏为连璧书院山长李仪丞之女,嫁壶天傅家,新婚不久,丈夫即加入湘勇赴台湾抗击法军入侵,不幸于基隆阵亡,傅李氏守节至死,方得此旌表。

ˇ娄底老街全貌(摄影:侯青云)

一张老照片 双重故乡情

/侯青云

    1975年春节前后的一场大雪,使湘中大地银装素裹,分外秀丽。当时的娄底镇老街民居吊脚楼,整齐地排列在涟水河畔,倒映在清粼粼的河水中,显得黑白分明;水中五艘木帆船,一字排开,与岸上民居和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素雅的《涟水民居白雪图》。

    我站在涟水河北岸,南眺老街,用海鸥120胶片机拍下了这幅难得一见的雪景。回到住地,自己动手冲洗胶卷,放大照片,一遍遍反复自我观赏。片子虽然不完美,但我越看越觉得照片里蕴含着一股浓浓乡情:图片里的风光不就是我的故乡———长沙市望城县靖港镇的写照么?!

    娄底、靖港两个古镇,自秦汉以降,均属长沙郡(或名长沙国、或名长沙府);从行政区划的大角度来说,娄底、靖港两地的人,自古都是长沙人。从所处地理位置来说,娄底依涟水,丘陵怀抱里一块小平地;靖港沿沩水,是丘陵伸向水边的低洼地。两地一样的双层民居,吊脚楼傍水而立,一样的建筑格局:木框架、木楼板、马头墙(又名风火墙)、烟瓦青砖;三户墙挨墙、壁邻壁,顶层有的建有跳楼。两地民居一样的用途:楼上住人,楼下(底)则为铺面,都属家庭式小本经营,却形成店铺客栈鳞次栉比、百货杂陈小吃飘香的热闹集市;从古代延续至全国解放初期,湘米淮盐,绸缎布匹、钟表瓷器、山货煤炭、木材药材,于斯聚散;行商坐贾,买进卖出,近购远贩,在此济缺调余。据友人俞景珞先生推论,娄底这个地名,应该与这种民居的用途存在某种联系。靖港和娄底的老街极其相似,在近两公里的长度内,有店铺数百家,大小码头十几处,两地当时集市贸易的繁荣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里水中的木帆船,靖港人谓之为乌舡(当地人念gang音)子。这种船的船身分前后两舱,前舱装货,后舱睡人,船尾架炉烧水做饭。船体所用木头以马钉紧扣,以桐油石灰清缝防漏,船上竖桅杆,有风时可扯起风蓬,顺风逆风均可借风力行舟。相传明代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由于朱元璋曾吃过陈友谅水军的亏,获胜后明令禁止其水军7姓俘虏永世不得上岸定居。因此,船民世代以船为家,靠运货载人为生,历经数百年之久。直到解放后,船民组建了水运合作社,人民政府在沿水集镇码头安排地基,为船民建房置业,解决小孩就读等基本生存条件,才结束世代居无定所的飘泊生涯。涟水与沩水同为湘江一级支流。涟水经娄底的犁头嘴入水府庙,经湘乡、双峰,于湘潭河口汇入湘江;新化、冷水江的木材、药材等山货用木帆船、沿水而下,运往湘潭、长沙、汉口;船经靖港时,挽缆湾船,歇息休整。沩水从靖港汇入湘江,靖港码头上达长沙、湘潭,北下洞庭武汉。乌舡运载着食盐、大米、南货,沿湘江上溯入涟水抵新化、安化、益阳;船行娄底时,则依码头靠岸,补充给养。水道通衢,是当时经济运营的重要形式,是沿河两岸居民生息繁衍的首要条件。我的岳父世代船民,解放前驾着乌舡到过蓝田、安化、新化,经风历雨,养家糊口,辛劳一生,每每谈及往事,如数家珍。我的生父也是船民,我就出生在这样的乌舡上。由于生活极度窘迫艰难,我和我的兄长出生后即送人,兄长至今下落不明。这些注定了我第一次接触娄底,对娄底的民居、对民居所傍的涟水,对吊脚楼下挽缆停泊的木帆船,就有着一种浓浓的故乡情结。

    那是19661222日,为响应国家“加快江南煤田建设,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召唤,我和一群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从长沙来到娄底。下了火车,吸引我的是宽不过6米的石板路,还有路两边似曾相识的房子和店铺。沿小巷子的青石板拾级而下,就到了河边,水面不到100米,水流平缓,河水像老家的河一样清澈。岸边停靠着一艘木船,船的首尾都是一样的平头。领队招呼我们上了船,我蹲到船头挽起一根小酒杯粗细的绳子,河面上随之绷起一根连着对岸的绳索。领队拽着绳子,一段一段往船头拉,船于是慢慢地向对岸驶过去。此情此景,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太像我的家!

    一年后,随着坐船的人逐渐增多,当时的镇政府安排了一名姓颜的船工,负责撑船,过河的人就不用自己拉绳摆渡了。这位颜师傅中等身材,体格壮实,一年365天,不论晴雨风雪,来回在河面上摆渡。那时候,我们单位的职工、家属要过河买菜买米,单身汉要到小街上改善生活,晚上去电影院看电影,到铁路俱乐部看文艺演出,都得坐小船过河。时间一长,我们和颜师傅熟络了,常会接过竹篙帮他撑一把。他撑着船,有时也和年轻小伙子、小姑娘、大媳妇逗逗趣,大伙一开心,便是满船的欢乐,一江的笑声。笑声漫过河岸,响彻老街的街头巷尾。

    作为一名煤矿建设者,我参加过恩口、桥头河、湖坪、观山等矿井的基建会战。在那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我们放炮开山,建房打井,修路架桥,开辟出一片片崭新的矿区。每当静夜,星空群星闪烁,山岚悠远,黑黝黝的山窝窝里,高高的井架上的水银灯将矿区广场照耀得如同白昼;每当隆隆的矿车撞击声、翻矸声,打破山野的宁静,在山谷回荡,我们的心中便升起一股浓浓的自豪感。

    1974年夏天,恩口一号井煤仓推广滑模整体施工,工人和机关干部全部分成两个班,每个班干12个小时,每人一个岗位,连续奋战2个月。每天烈日当头,暑气蒸人;夜晚蚊虫叮咬,疲惫难熬。我们凭着一种责任感和激情,忘我劳动,创下了全国煤炭系统滑模施工的新进度。施工结束后,我受命书写了毛泽东同志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言,镌刻在仓筒上。事隔40余年,现在只要经过恩口,我都要深情地看一看高大煤仓和自己亲笔书写的这10个大字,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正是这样一种情感,把我和娄底这块热土紧紧联结在一起。自1966年来到娄底,我饮着涟河的水,吃着娄底人民种出的粮,沐浴着娄底这方土地上先哲贤士的思想智慧之光,经受着梅山文化的熏陶洗礼,感受着老师傅、老同事、老朋友、老领导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使我体验了人世间的种种温情。我在这里成家、立业、养儿育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娄底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伴随时光流逝,世事不停迁移。如今的娄底老街已经不再是五十年前的小商埠。昔日的两层木板房,早被砖石、钢筋混凝土建成的现代建筑所取代;街道两旁,被花色斑斓、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和家用电器所装扮。两岸防洪堤依河道蜿蜒修筑,河里的木帆船早就没了踪影;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涟钢铁索桥和铁路桥东侧,先后有了娄底一大桥、娄底二大桥和三大桥,三桥拱立,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回首往事,51年弹指一挥间,虽然平淡,却很充实;有过艰辛,却很幸福。每当看到脚下宽阔的道路,眼前林立的楼房,每当置身和谐的环境,目睹激情飞扬的人们,我深深地感到,一个人能以自己的一生,见证一个小镇的变迁,是多么的幸运和欣慰!靖港是生我养我之地,娄底是我成家立业之所,两地一水长流,岁月相萦。此时此刻,念兹在兹,我把自己的思绪打理成一首顺口溜:为谋生计离家乡,建设三线在他乡;风风雨雨半世纪,原来娄底即故乡。

    我拍下过无数的风光照片,却一直精心珍藏着这张《涟水民居白雪图》,因为它是我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的浓缩,真是一张老照片,双重故乡情。

 

【在地笔记】

①以娄氐镇为中心幅射出去三十里,口音各有不同;恰巧文史馆正在做一档“声·音”的栏目,一个朋友建议我还可以从方言着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②我录音文件格式为mp4,无法上传,托付于唐先生运贵,把录音文件格式转换为mp3,一试果然可以上传了,然每一期只允许上传一个音频,本设想做一档纯“声·音”的栏目只得作罢,甚怅然。

③近期想到娄氐镇周边搞一次古建筑田野调查,分三条线路走访,一是走水洞底到杨家滩,二是走斗笠山到杨家滩,三是走荷塘到金石;另外,在蛇形山镇范围做一次宗祠调查;挺好玩的,你想参加不?

④一同窗旧友言家藏有“渡头坪李氏谱”(民国),方便时定要一观;曾国藩曾为渡头坪李氏谱作过序文一篇,而渡头坪李氏宗祠又曾为湘乡县政府驻地;渡头坪在清潭,天王寺在清潭,灰箕铺在清潭,娄底的源头在清潭,清潭其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⑤这样吧,“声·音”栏目里的“声”和“音”就一条条发到对话窗里去,这是有着娄氐镇气息的“声”和“音”,想听!就关注娄氐镇文史馆。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老街寻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