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是一场不宣而战的竞争 尽管你胸有成竹 别人已拥有一片竹林 ——我每天就像被挟持着一样,各种电话、邮件、来访不断。 ——下班到家,脑子里一团乱麻。感觉忙忙叨叨了一天,却又什么都没干。工作效率低的可怜。 ——我就想知道人家的一天是怎么过的。看着大神牛人们,做了那么多事情,为什么我办不到? 在收到的评论留言中,这些问题出现的次数最多。一句“为什么我做不到?”说出了多少职场人士的心声。还记得首富的那张日程安排表么?在仰视佩服过后,再低头看看自己的一天,用“寒酸”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所有人都暴露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之中。无论对方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随地与之互联。按说这是科技进步,效率提升的标志,可事实又是如何呢? 现实 工作日的早上,将一切安排妥当后,你要开始写一份报告了。“倍儿”手机响了一下,原来是老妈问今天回不回家吃饭。回复之后,再寒暄两句,半小时过去了。重新定了定神,回到报告前,“铃铃铃”座机又响了。“楼下取快递!”好吧,一上一下又过去15分钟。不行,得赶紧写报告了。“叮咚”即时消息跳了出来,问项目进展、打听办公室八卦……好么,又聊开去了……不行,我真的得开始写报告了!关上即时软件,回到文档上。刚才想到哪了?欧对了,本周的销售额。不行,我得去查查,这不精确不行呀!正好顺便看下昨天给儿子买的玩具到哪了…… 就是这么残酷 好吧,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了吧?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子产品、网络软件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正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那本就不富裕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的分散,直接导致了开篇中的那些抱怨。看看我们现在对于智能手机已经依赖成什么样子了吧:等人等电梯要看手机,开会时每个人都捧着手机,甚至吃饭的时候还要时不时地点亮屏幕,看下有没有错过什么。据一份权威机构的抽样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有6成在没有手机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与焦躁。而在职场白领中,这个比例会更高。 因此,我们要扔掉手机,断掉网络,回到工业时代吗?这不是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倒退了吗?放心,这篇文章不会劝你退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在我读过一本“神书”——《深度工作》之后,领悟到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博士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这种看似反潮流观点的价值所在,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到深度工作的4个行之有效的修炼准则。真心很久没看到这么有感觉的书了,读完之后的澎湃心情,让我顿时感觉找到了一条通往神人的必经之路。 你有没有开始期待了呢? 深度工作概念到底什么是深度工作?一张表格说明问题: 看过概念的定义后,是不是大家会自然地认为,相对于“浮浅”来说“深度工作”是可取的,是高效的?
别急,让我们再来看看现实: 这个时代流行“碎片化”,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我们可以利用等车等人的时间看一篇秋叶老师的干货文章,也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成甲说书。说白了就是一个脑子两个用法(甚至是n个用法),而且认为这是一种很高效的做法,是现代社会的潮流。谁知,这些同时进行的事情实际上都在互相干扰着,在肢解着你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比如说,你在坐公车的时候看书,如果你按站头下车了,就说明你的注意力至少分了一半给报站员或者站牌。如果坐过了站,那我要恭喜你了,这种“过站”的状态就说明你已经在向深度工作发展了。(我曾经n次坐过站,然后就再也不敢在公车上看书了) 因此,现实的状态是一种普遍向浮浅转变的工作文化。无论在公司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一概贯通,没有例外。那么,既然深度工作是优于浮浅工作的,一旦我们实现了深度工作,自然就成为了少数享有主动经济权和个人发展机会的人群。 这个结论,实在是太诱人了。 由此,深度工作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是: 1、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 2、在能力范围内,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如何“反社会”地做到“深度工作”?书中给出了四条准则,分别是: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通俗来说,就是达到深度工作的方式,让“深度”的状态持续,有效排除外界干扰,以及创造“深度工作”的氛围和环境。 图中可以看到,实现深度工作的方式,看似复杂,内容繁多。其实,核心无外乎是:
无论是不近人情的“禁欲式”也好,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双峰式”“节奏式”也好,还有应用“深度”状态自如随风的最高级别——“新闻记者式”也好,或者我们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任何其他方式也好,只要能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保证“深度”的工作状态,就是对的。
如果你还是摸不到头脑的话,参考下面的四个步骤去尝试,应该会有所帮助: 1 简化选择。 将自己“什么都想做”的勃勃雄心收回一些,通过思考与评估,专注于少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你说:可是这些我都想要,难以取舍怎么办?好吧,请留下“有切实回报”的项目! 2 引导性指标。 一件事情,完成得如何,不能在得到最终结果时再做评价。此时,面对已成事实的结论,再说什么也都是徒劳了。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随时评估工作质量的指标,指导自己灵活调整工作状态。而这个指标,就是进入“深度状态”的时间。 有没有想到诸多的时间管理工具?柳比歇夫那长达一生的时间记录,保证深度工作半小时的番茄钟……等等等等。总之,工具随意,好用就行。 3 计分板。 将深度工作的时间记录在一个公开的、具有竞争氛围的地方,驱使自己专注于指标。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计分板上的指标数据,让自己能够更加精确估算出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深度时间,从而进一步强化行动动机:为我带来荣耀的时间成本,都在这里! 4 定期问责。 采用周回顾策略:庆贺表现好的一周,清理导致本周内表现糟糕的因素。从而找到能够确保未来得到好结果的方法。如此不断地调整日程计划,进一步提升深度工作的效能。 如何排除电子设备 网络手机的干扰? 有人说:我工作中的干扰太多了。即使我想深度下去,干扰一来,我就只能是“臣妾做不到”了呀! 那么,让我们扪心自问下,真正干扰到你的,是来自外部的因素多还是自身的内在因素多? 脑子里总有一些细细碎碎的声音,让自己从专注的事情上游离开,一会看看手机,一会查查邮箱……真正导致注意力分散的罪魁祸首,其实在我们自身。 --那怎么办呢?我就是控制不住地想看看谁发了什么。 书中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方法,我叫它:其实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我们不妨现在就来试一下,关掉微信朋友圈,或者干脆卸载了所有的社交APP,然后坚持一段时间(书中是30天,我怕你坚持不了,但至少也得有一周吧)。然后再次安装上软件,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7天)会过得更好吗? 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好吧,后面的决定就由你自己来做了。 这个方法真是绝了!可以说,就是“网络软件致瘾性”的克星呀!而且,我也很好奇:如果扎克伯格看到这本书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深度工作带来的深度满足如果你能按照上面的办法,深入地专注在工作中一段时间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由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它可以让你体验到一种深度的满足感、成就感。 我用手工锤击100次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型锻造机一下就能完成。但这么做与我的目标相悖,我要让自己所有的作品都留下双手的痕迹。——里克·富勒尔 你说,这不就是匠人精神吗?是的,我们在这个速食时代呼唤匠人精神,本身就是要将人们从浮浅状态带入到“深度工作”中来。蜻蜓点水的工作思考方式,是无法给社会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而对于个人而言,基本可以将“涉猎广泛”理解为“什么都不行”的美化版。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来吧,让我们逃离低效忙碌,走进“深度工作”的世界,成为职场上那个无可取代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