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口记者:如何擅“跑”又善“刨”

 黄庭养元斋 2019-02-22

王媛媛

2013年03月13日14:2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跑口记者如何跑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跑口记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从跑口记者找准自我定位、新闻是跑出来的、“刨”字上见真功夫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让跑口记者认清实行新闻跑口制度的好处,进而揭示如何经营自己跑口单位以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更多的新闻,最终实现整合所有资源,为跑口记者所用。

关键词:跑口记者;跑口;刨

跑口记者起于何时,跑口制度起源于何地,目前无从考证。但从国际到国内,新闻跑口制度已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保障与固定的采访单位信息渠道通畅,各类媒体都会安排相对固定的记者,负责该部门或领域的新闻采访事务。这些被安排长时间与固定采访单位对接并负责采访的记者便是“跑口记者”。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同样作为“跑口记者”,有的记者能在第一时间拿到独家新闻,有的记者能与跑口单位精心策划选题,有的记者能与跑口单位融为一体,而有的“跑口记者”只是消极待命、名存实亡……

那么,一个成功的“跑口记者”怎样才能守土有责,既擅长跑口,又善于从跑口单位中“刨”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写出更多鲜活的新闻?

一、跑口记者找准自我定位

新闻“跑口”制度能够产生并成功运转肯定有其合理性。正是因为报道对象的多样性,使得新闻媒体对记者进行内部分工,客观上促进了 “跑口”制度的形成。对于新闻媒体而言,确定自己的“跑口”记者,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首先,当报社、电台、电视台或者其他媒体将某类对口单位或某一领域确定为某一记者的跑口单位后,该记者在与该单位或该领域对接时,一方面会学习与跑口单位或领域相关的知识,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日后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随着在跑口单位或领域工作的开展,跑口记者对跑口单位或跑口领域的工作从陌生变得逐渐熟悉,从外行逐渐转变成内行,最终成为该行业或该领域的专家。

其次,新闻“跑口”制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同一媒体内部资源合理配置,避免了资源浪费。在没有“跑口”记者和新闻“跑口”制度尚不健全的时候,在一个新闻现场会出现同一媒体多个栏目或多个部门的记者进行采访,无疑造成了该媒体财力和人力的浪费[1]。而在“跑口”制度已基本成熟的今天,这种现象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同一媒体内部新闻资源共享。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所采制的新闻,除了供新闻频道如《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栏目之外,还可供中央电视台其他频道的相关新闻栏目播出。

第三,新闻“跑口”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同一媒体内部分工更为科学、合理,突出策划意识。这一点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突发事件,往往是热线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源。热线记者获得信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写或播报新闻。但是,为了保证报道的平衡性和新闻报道的安全,必然要突出官方的意见和声音,而热线记者一时很难第一时间拿到这些材料。目前,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媒体大都加强了策划意识:由热线记者赴突发事件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由政府职能部门的“跑口”记者负责协调关系并采访官方的意见和措施。这样,二者合一,便极大地节约了采访时间和周期。

作为跑口记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拥有了跑口单位或领域只是意味着拥有相对固定的采访领域或对象,只有定位精准,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赢得主动。

(一)分了“责任田”,不要“做地主”

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作为新闻跑口制度也不例外。给新闻媒体带来一系列好处的新闻跑口制度也饱受诟病:跑口记者收受红包,跑口记者为了维护跑口单位利益进行虚假报道,跑口记者垄断跑口资源、擅自决定报道方式及报道与否;甚至有的跑口记者干脆变成了跑口单位安插在媒体中的“卧底”,为跑口单位通风报信。其实,新闻跑口制度只是媒体内的一种分工,分给跑口记者的单位和领域类似农民的责任田,跑口记者应该潜心经营,而不是让其坐享其成。

(二)“跑口记者”不是“跟屁虫”

跑口记者,对待自己对接的部门,应该做到守土有责。跑口记者所代表的是自己所在媒体的形象,应该始终以自己所在的媒体利益为重。跑口记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跑的单位和领域既不是自己的领导单位,像个“跟屁虫”似的一味对其唯唯诺诺,任其随意呼唤。也不能夜郎自大,自以为是,以舆论引导者和监督者自居。而应该把握住其中的度,与其在工作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以求共赢。

二、新闻是跑出来的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跑新闻”。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闭门造车、关在屋里苦思冥想出来的,也不是别人给您送上门来,更不可能新闻自己找上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手机、电话、互联网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等等都为人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新的采访手段。有人将跑口记者的工作就简单地理解为收一下通讯员的稿件,适当加以改动,然后再打打电话补充相关的东西,便可大功告成。其实不然,了解新闻采访规律的人都知道,新闻之所以能吸引读者,是因为新闻有其自身的新闻价值,最具有价值的新闻出自哪里?无疑出自现实生活之中,出自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是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到群众中去,到实际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处处皆文章”。跑口记者要有一双新闻慧眼,或善于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新闻事实,或以独到的视角解读新闻事实,彰显自己的特色[2]。

(一)跑口记者要善于“公关”

跑口单位跑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跑口记者,特别是依赖跑口记者的“公关”,有人甚至因此而称跑口记者为“公关”人才。因为跑口记者要想把跑口单位的新闻做好,必须广搭人脉,广交朋友;不但要和负责宣传的外宣部门建立联系,还要尽可能地结识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这些部门的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获得新闻线索,直至能简化采访程序,在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3]。

(二)跑口记者要吃透两头,并且沉得下去

跑口记者要吃透两头,要求跑口记者一方面要了解上头的形式、方针和政策,又要了解下头的情况和反映;另一方面,还要求跑口记者要了解所处媒体的需求,又要了解跑口单位的诉求。吃透两头不是采取迎合的做法,不能将“吃透两头”变成“迎合两头”:对上下“两头”采取了“迎合”的做法,报喜不报忧,很难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新闻报道发挥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新闻同样来源于生活。作为跑口记者,亦应关注“草根”阶层,到百姓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接地气,能为百姓所关注;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获得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一名合格的跑口记者,他(她)不仅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忠诚的记录者,他(她)更应该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组织者、实践者。只有在跑口过程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且将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将人文关怀贯彻始终[4]。这样的跑口记者肯定会令人尊敬的。

三、“刨”字上见真功夫

世界销售训练大使博恩?崔西曾经说过,“任何人在任何行业要想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必须在那个领域奋斗五年以上。”作为跑口记者,也应该这样。由于跑口单位的职能不同,社会分工不同,使得跑口记者所分的“责任田”存在很大的差异:出新闻质优量多的跑口单位称之为“肥口”,而出新闻数量少而弱的跑口单位称之为“瘦口”[5]。其实,所谓的“肥口”和“瘦口”都是相对而言的,一片从未有人开垦的处女地,如果善于经营,同样可以变成“膏满油肥”的“肥口”。

众所周知,新闻线索是媒体的生命之源,谁最先掌握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新闻采访的主动权。获取新闻线索一般可以从以下途径:如从媒体设立的新闻热线中找新闻,从国家出台的新政新举、法律法规中找新闻,从国际国内大事中找新闻,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找新闻,从新闻同行中找新闻,从季节变化和节假日中找新闻,向联系人要新闻,向市场要新闻,向生活要新闻,从相关部门中找新闻[6]。作为跑口记者,要 想从口内“刨”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客观冷静,展示媒体的独立立场和思考

作为跑口记者,新闻线索往往游离于跑口单位工作之中,或游离于跑口部门工作之外,关键在于记者是否独具慧眼,同时还在于记者是否能精心策划。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跑口记者,还需要独立思考,彰显自己所代表媒体的立场和主张。对自己跑口单位成就的报道,跑口记者应该深入实际,进行尽可能的调查和考证,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无中生有。针对跑口单位出现的问题,跑口记者不能护短,瞒而不报,更不能毫无顾忌地直接曝光。瞒而不报会失去媒体的公信力,毫无顾忌地直接曝光则可能导致跑口单位的不满,甚至直接造成跑口记者直接失去该跑口单位。正确的做法是“小骂大帮忙”:跑口记者改变报道的角度,侧重客观剖析,指出症结所在,做好跑口单位的“良师”;第一时间发布跑口单位新的举措,消除该事件负面影响的同时,使得该事件合理、妥善地解决,做好跑口单位的“益友”。

(二)拥有自己的专家库,用好外脑。

由于跑口记者长期固定地在某一领域或某一部门采访,所采访的人群比较固定,这些人群针对跑口记者而言是异常珍贵的。跑口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广辟蹊径、多方联络,建立自己的“智囊”、“学者群”、“专家库”。这些“智囊”、“学者群”、“专家库”的成员是该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既能第一时间捕捉领域、部门内的风吹草动,善于发现其中的风向,同时具备高屋建瓴的眼光和通过表面看到实质的能力。他们不但能为记者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且能为新闻报道出谋划策,甚至参与到新闻报道的策划中来。有这些大家的帮助,无疑会拓宽跑口记者的思路,为寻找新闻线索和新闻报道上开拓深度和广度。

(三)掌握行业动态,善于甄别真伪,及时辟谣

目前,一部分跑口记者过于依赖网络,不是主动到跑口单位寻找新闻线索,而是盯着跑口单位的网站,对网站上发布的消息或新闻不加核实,直接改头换面或加以主观上的拓展,甚至照搬照抄,不加任何改动,有的竟然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7]。由于跑口记者缺乏敬业精神,有时候竟然分不清消息发布的时间、背景,将陈年旧闻包装成新闻,混淆视听,这是出现假新闻的一个常见的路径。

一名合格的跑口记者,要竭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因为一旦发生此类虚假新闻,则可能为同行所不齿,同时将很难在跑口单位中立足。另外,发现此类假新闻后,应做出积极反应,充分掌握虚假消息的来源,指出其中症结,第一时间辟谣。

(四)善待会议,认真开掘

作为跑口记者,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很多会议,有些跑口记者怨声载道将其称为“文山会海”。长期以来,报道会议新闻的固定套路致使会议新闻单调乏味。其实,众多的会议如果开掘得当,里面潜藏着很多的“矿藏”。善于从会议发言、文件、活动、交谈中,发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是跑口记者的看家本领。

那么会议的“新闻点”究竟在哪里?其实,无论还是会议上某人的发言,或者是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是会议的决定,还是会议本身都是新闻。属于动态消息的会议新闻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地捕捉到每个会议最亮的“新闻点”,无疑是会议报道成功的关键。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抢发。而应该事先领会会议精神,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注重挖掘其现实意义,通过背景资料增加其信息量,才能把会议新闻“做大”,将其做成深度报道[8]。

(五)立足跑口领域,加强策划意识

目前,新闻传媒愈来愈重视策划。作为跑口记者也应该重视策划,特别对于跑口记者所处的媒体和跑口单位来说,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新闻策划是毋庸置疑的,新闻策划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程。因为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独家垄断新闻资源已经几无可能,从前跑口单位的独享新闻资源已经变为其他媒体均可共享的资源,作为跑口记者,能否有效利用和开掘这些有限的共享新闻资源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依托于跑口记者的新闻功底、新闻嗅觉,更多的是依靠跑口记者的策划水平。通过跑口记者的策划能力将本来已经共享的新闻资源变成“独享”,方能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跑口单位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综合为一句话:策划制胜[9]。

总之,一名优秀的跑口记者是其综合能力的完整体现:既需要其有超凡的公关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同时,跑口记者还需要具有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高超的策划能力;而且,跑口记者还应放眼口外,加强同一领域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加强同一媒体不同领域之间的互动,加强跑口单位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集中所有资源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蔡骐.反思新闻“跑口”制度[J].青年记者,2002(11).

[2] 张旭亚.鲜活新闻“跑”出来[J].青年记者(下半月),2008(11).

[3] 伊圣涛.谈跑口记者协调关系的策略和自我定位[J].中国广播,2005(12).

[4] 陈洁.跑口记者的“草根”情怀[J].采写编,2008(4).

[5] 秦家杰.记者跑口应做到“四尽”[J].新闻研究导刊,2010(6).

[6] 王大莹.新闻线索的发现与新闻选题的确立[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9).

[7] 张晓平.2010年假新闻四大特点[J].新闻实践,2011(2).

[8] 俞益.捕捉会议的新闻点[J].传媒观察,2005(12).

[9] 徐建中.关于广播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J].江南论坛,200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