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在“一周一书”领读内容的部分摘选
1 阅读荣格,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在心理学爱好者/学习者的心目中,荣格意味着不同的角色。有人觉得他深邃迷人,有人觉得他充满了争议,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心理学科中“过气”的古董人物。
对我来说,荣格是我的阅读脉络不知不觉汇集的源头之一,他是高山般的存在,是给我带来无限视野和灵感的地方。
我喜欢的一些作家和心理学家,比如黑塞(诺贝尔文学奖主)、坎贝尔(影响好莱坞叙事的“神话大师”)、肯·威尔伯(超个人心理学者)、朱建军(国内“意象治疗”创始人)……都直接地受到了荣格的影响和启发。
而我在粗读一些东方哲学读物时,也钦佩地发现,荣格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例如《易经》)中吸收了其中高妙的部分,糅合成了他独有的洞见。
荣格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者,更是一个对生存和生活抱有好奇心和热情的人,他的一生,都忠诚于对自己的探索。
他擅长思考和学习,知识非常渊博,可以在不同的语言和学科领域中自由穿梭,也是一个文学造诣很深的作家。他始终与他人及世界保持着睿智而有爱的接触,并完成了自己丰满的一生。
虽然在我出生的20几年前,他就已经死了,但他仍然活在我的意识中,是我的一个精神导师。
2 对于想了解荣格的心理学爱好者,我都会推荐这本入门读物,比他的自传更好读,知识点更全面,翻译也很流畅。
即使读得慢,花一两天或者几个晚上也可以读完,而读完后,我们对“人”的理解会有一种“豁然开阔”的新格局。
《荣格心理学七讲》干活满满,我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吧。
荣格最重要的,是“整体人格”的观点。
荣格说:“心理学不是生物学,不是生理学,也不是任何别的学科,而是关于精神的知识。”
荣格的基本思想是: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像七巧板那样由各个部分拼凑来的。
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荣格把它叫做自性(the self)。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格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
这就是“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个人成为一个在心理上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体或整体。
[备注:自性化在本书中被翻译成“个性化”,荣格研究学者申荷永建议翻译成为“自性化”,依我看来,中文“个性”的确容易引起歧义联想,不如“自性化”所传递出的完整性,所以我也用“自性化”来指“individuation”。]
“自性化”这个特有名词,通俗地说,就是指“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
“自性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哪些标志呢?书中一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
“一个始终不懂得自己,不懂得周围世界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充分自性化了的人。”
“一个高度自性化的人,将允许较多的无意识成为意识。”
“自性化的人能够在对世界的各种知觉中,获得很高的鉴赏力,能领悟表象与表象之间的微妙关系,能深入到各种现象的意义中去。”
“当一个人说他感到他和他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之中时,就是自性运行得很好。”
“经由自性的发展,人会更加自觉发展自己的感觉、知觉、理解力和生命的向度。”
4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极其复杂、艰巨和漫长的事业。
耶稣和佛陀,也不过是最接近这一最终目标。
但是,人的“自性”(the self)就像一个内心的向导,会促使人格的成熟,使它更为敏感和豁达。
人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受着“自性”(the self)的牵引。
5
荣格的思想,一部分来自于他治疗的大量的活生生的“心理病人”,一部分来自于他对自己的体会和观察(他从小就没有停止过自我反省,他经历了孤独的童年和危机的中年),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他广博的阅读与旅行(他对文学、哲学、人类学、宗教的了解都很深刻)。
他对“人的痛苦”,有丰富的案例经验,为了解决或缓解“人的痛苦”,他必然要去研究和探讨痛苦的来源,也就是:整体人格内部的冲突、分裂、矛盾、对抗。
在人格中,对抗是无处不在的:阴影与人格面具之间,阿尼玛与阿尼玛斯之间,内倾与外倾之间,思维与情感之间,感觉与直觉之间(上述这些名词,在书中都有精彩阐述)。
这些冲突是生命的基本事实和普遍现象,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冲突最终将导致人格的崩溃,还是能够所承受?
如果是前一种,这个人就可能会成为精神病人,变得疯狂或半疯狂;如果是后一种,如果冲突如果能被人格所承受的话,这些冲突就可以创造性的动力,使一个人在生活中显得精力充沛。
荣格的一个洞见就是:对立的双方,并不是必然会发生冲突和争端,也可以以各种方式统一和整合起来,这就是荣格说的人固有的“超越”功能。
6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最重大和最重要的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这是荣格说的一句话,我在去年看到,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人纠结于什么,就在上面投注了大量的精力。一个人纠结的层次,就是他生命的层次。
唯有成长和超越,才能让生命有所拓展和升华——如果生命的走向是开阔和完整的话,那么,就必然要超越一层又一层的矛盾。
在荣格看来,人的使命就是:把人的天性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把彼此对立的力量锻造成一个统一体。
能整合对立和矛盾的力量,就有了双倍甚至远大于双倍的力量。
举个例子,精神上“雌雄同体”的人,绝不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而是超越了固有的性别特征的“对立”。因为男女特征(不是生理特征,而是它们代表的心理特征)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一般人总以为是对立和矛盾的,而能同时和谐拥有的人,说明实现了某种超越和整合。
7
荣格所说的整合、统一与和谐,不是消灭了“矛盾”,而是超越了“矛盾”。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一,矛盾是不可消除的。
第二,没有“矛盾”的“和谐”,会是死寂和虚无。
矛盾不仅是生命的基本事实和普遍现象,也是张力(tension)的来源。
由彼此冲突的要素所导致的张力,正是生命的本质。
没有张力,也就不会有能量。
要不要承认和赞扬冲突带来的生命力,也是一种哲学上的分野。
我看邓晓芒老师对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他批判了东方哲学中容易“遁入虚无”的一面,让我也有所警醒。
有一部分东方哲学追求内心的绝对宁静,追求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理解和运用得不好,就会滑向生命力的孱弱和萎缩,滑向虚假且自欺的逃避中。
对欲望、冲突、矛盾的坚决否认和消灭,在我看来,是一种弱势的惶恐和防卫。
强壮的体质,是应该能整合和包容这些的,是能够超越这些的。
这样的体质,既不会被冲突撕裂,也不会丧失生命的活力。是愉快而盎然的,是能发现不同对立面带来的张力的乐趣的,因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他高于它们。
最近我看作家残雪对自己的剖析时,就看到了这种高妙的“既有激烈的矛盾、又能和谐相处”的幸福状态。那是一种真正艺术化的人生实践。
8
要达到超越与整合,就要有对冲突的认识。一个人连冲突都意识不到,总是无意识地处于困境中,就很难实现自性化了。
所以,荣格多次强调,无意识进入意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逐渐趋向完整的路径。
荣格最有名的一句话可能是:“你所不知道的潜意识,就是你的命运。”
而意识到更多的潜意识,本质上,就是对自我命运的了解和把握。
一个完整的人,总是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样的事。
9
在无意识进入意识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抗拒和痛苦,但相信一点:知道了,总比不知道好。然后,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慢慢推进,去知道更多。
我从不赞同“快乐的猪比复杂的人好”,以及什么“发现真相,却没有希望,更为绝望”。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那么,发现“复杂”和“真相”本身,就是幸福的一种。
10
荣格还有很神的一点,就是他对弗洛伊德“因果论”的修正。
他不认为人的命运是被童年和过去决定的。
人的命运背后,既有一种作为原因的推动力,也有一种作为目标的吸引力。人不仅受过去影响,也受到未来的愿景的牵引。
连梦境也是。
“梦可能沉入到过去的岁月,唤醒和复活昔日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也是实现人格发展这一最终目标的蓝图。梦既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
这始终是说,生命是一个整体,有它自身的力量和方向,不会被谁轻易决定。
荣格也说,人的心理能量,就像潮落潮涨,也会有“退行”。而“退行”并不是坏事。很多富有创造力的人都保持周期性的“回归”,退缩到自己的内心深处,通过发掘无意识,来获得新的活力。
11
弗洛伊德开辟了梦境和无意识的疆域。
对于这片疆域,很多人觉得是可怕的、扭曲的、疯狂的。
而荣格说:这片疆域比你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它与人类的远古祖先、与宇宙万物相连。踏入这片疆域,拥抱这片疆域,从你一出生起(其实是在你还未出生之时),它就等待着你;当你准备好了,你将有足够的能量探索它,纳入你广阔的生命地图中。
荣格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是可以一直去阅读和吸取灵感的。我们今天分享的,是一本小小的入门读物,或许你能从中体会到他的魅力,然后被吸引着去了解和倾听“自性”的声音,去感受和实践生命的“完整”。那么,这么一本小书就完成了它圆满的使命。
(以上是“一周一书”领读内容的摘选,加入线上读书社群可阅读完整版,并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
在社群中,书友们的分享,常常会触动我,这是独自阅读所没有的体会。在这里,放上两个书友的阅读心得: 书友@Melody:
书友@Tinco:
题图:荣格手绘 关于读书会:每月设计一个读书主题,4本书,循序渐进,相互补充。 比如1月主题是“认识自己”,2月是“爱和工作”,接下来的3月是“女性的天空”。 欢迎感兴趣的书友加入共读。我们的读书指向是:了解自我,观照众生,好好生活。 |
|
来自: 冲霄3e8ixadnpn > 《微信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