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生厌的话题。本博过往除了转发,一般极少触及。原因很简单,提到假币就让人心里不舒服,想到假币的模样就令人作呕。 第一次花钱买币就栽了跟头,买的全是假币。记得是在报国寺,地摊上的民国机制币,50块钱买了好几个大名誉品。拿到手就觉得不对劲,想退,卖货的大妈死活不干了。找市场管理,人家说是旅游纪念品,不属于假币范畴。那几个破烂一直没舍得扔,权当是对自己的警示。代价虽然不大,但足以恶心一辈子的了。 想当初正是纪念币暴涨,假币横流的年代,早期纪念币始终是假币的重灾区。去马甸淘货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好在那时候假币所占比例不是太高。玩的时间长了,对钱币的感觉也就强了一些,图案是可以仿的,但是质感是很难仿出来。防假也没有好办法,无非是找可靠一点的商家,自己多看看,毕竟不是专业研究。 后来在市场上发现了精制币,觉得这个东西很难仿制,所以收藏的重点就改到了精制币上。之后,精制币也有假的了,只能尽量买新出的品种,抢在假币贩子的前面。 玩收藏不被打眼是不可能的。没打过眼的都是神仙 假币的话题最近又被提起。是因为高仿假币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舞台中央。识别假币很难,因为造假无需太高深的制造仿制工艺,图案形状仿对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就算是拿着放大镜也未必能从图案上找到太多破绽,这个和复制工艺有关。那么,什么是仿不了的呢? 以个人浅见,第一是材质,多少会有些差别,因为毕竟是过了几十年。第二是质感,这个基本等于废话,不展开说了,因为实战价值不大。第三是表面特征,假币毕竟不是原模所造,新模具在制造过程中复制不了几十年前的工艺,所以表面多比较光整,有看着像类精制的效果,本该是粗糙度较高的毛面底板会有比较淡的镜面效果,而这又很容易被当做初铸币。有些在灯光照射下,光感上有向上凸出,即鼓出来的感觉。莫名其妙的镜面效果要小心甄别。第四,包浆,这个极难仿。 从辨别的角度看,仿品多零散出售,绝不大张旗鼓。一般只在已经成功探路的销售渠道走货,不会冒险尝试其他新的渠道。最有杀伤力的,通过评级手段把身份洗白。因为老外不了解二三十年前中国造币的工艺特点和时代特征,他们只能判断是不是正经造币工艺出来的产品,而现在仿品使用正规造币工艺没有技术障碍,不像以前还经常有砂眼啥的。当然,如果顺利通过了其中一家的评级,自然不会贸然去尝试另外一家评级公司。评级只能过滤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对目前发现的仿品大概是无能为力的。本博向来对分数代表品相,和盲目迷信评级,特别无保留信任老外评中国币的做法不太认同的,收藏者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有些品相“很好”的裸币不评级,三三两两的拿出来。想贪便宜的你就上吧 一个容易出现的误区是所谓一眼真,就是以一个或某几个特征判真。这是逻辑问题,判别真伪不是找真的证据,而是找出假的证据,作伪的证据具有一票否决权。仿制者当然竭尽全力把众所周知的特征复制到位,但终究不可能面面俱到,是假货必然留下痕迹。而且造假者也会与时俱进,研究者有新的发现,新的仿品就会把大家关注的特征融入改进的产品。 话说回来,真伪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话题,除非是官方出面澄清。收藏必然伴随着与仿品共舞。说不定本博当宝贝似的珍藏多年的收藏中就有仿品混迹其中。咋办?当真的存着呗。 最近发现有好几个品种存在疑似仿品,最直接的感觉是看到照片就想吐。 过去几年大家对研究新版别的热情高涨,这或许给有心人留下了可乘之机。这些疑似仿品给本博敲了警钟,对新版别要甄别究竟是版别差异还是仿造不到位。版别有乐趣,出言需谨慎。螳螂捕蝉黄雀其后,贪心和自作聪明是栽跟头的最大诱因。痴迷和追逐新的版别,有人就投其所好。追高分、追稀少版别、追初铸币等等,都是陷阱的高发区。 钱币造假历史悠久。现代币作伪也有相当的水平,仿制者对钱币细节的把握和了解绝对远在多数收藏者之上。纪念币和流通硬币的造假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看低了造假者,吃药是必然的。 人性有弱点。高仿伪品之所以有市场,恰恰是利用了收藏者追高、追新、追奇、捡漏而无视风险的心理 作伪、售伪者无需谴责,自有国法管束。吃药者则当明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