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取自上海博物馆考古专家张明华著《上海6000年》一书中,笔者认为此图有助于我们可形象直观地了解上海地域的变迁。图中可见,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排列有5条竖线,最左侧的紫红色线是6000年前的古“冈身”,时间约在新石器时代前期。紧靠右侧的兰线是3000年前的海岸线,时间约在商周时期。再右侧的红线为1300年前的海岸线,时间在唐代初中期。再右侧成半弧形的褐色线为800年前海岸线,时间为南宋时期。最右侧的是今日海岸线。 (很遗憾,此处小松找不到原图) 也就是说,6000年前的上海有一大半区域还在海里,上海真的是一个“从海里长出来”的城市。明弘治《上海县志》中记载:“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上之洋也。”而在6000年前的“冈身”西侧已经成陆,并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这里,就有今日的松江。 松江境内西北有九峰十二山,高不及百米,从西南至东北,连绵13.2公里,为浙西天目山余脉,被誉为“沪上之巅”。九峰与三泖,组成了松江“山骨水肤”的游历胜地。今三泖已湮没,成为泖田,而九峰犹在,并成为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佘山拾翠”为上海新八景之一。“佘山修篁”和“天马初雪”均为松江24景之一。 在松江,迄今已发堀出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8处,汤村庙、姚家圈、平原村、钟贾山、北竿山、佘山、辰山和广富林,反映的是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3900-3200年前良渚文化后期的广富林文化,还有3000年前的马桥文化等。 其中,广富林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多,规模也最大。发现了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首支移民和早期农耕文化遗物及陶罐等,发现了别具特点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的原始社会房址。并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这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现为“国保”单位。 春秋时松江地属吴。战国初吴亡属越,中期后属楚。松江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的辖地。在松江,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春申君带领民众治理黄浦江。故上海的简称“申”和“黄浦”“歇浦”“春申江”“申江”等古名也由此而来。曾有一首童谣传唱:“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在今日新桥镇,还有春申塘和春申村,还建有春申君祠堂。其实在2000多年前,黄浦江的一大半还在海里,并不存在这事,仅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全国修建弛道。当时,松江属会稽郡长水、海盐和娄县境。北宋景佑年间,华亭知县唐询作《华亭十咏》中有“秦皇弛道”篇,南宋绍熙年间((1193年)编纂的《云间志》中,在卷一《古1193迹》中记载:“秦始皇弛道,在县西北,昆山南四里。相传有大冈路,西通吴城,即弛道也。” 《云间志》是一部现存为上海地区最早、也最翔实的地方史志,为后人研究上海历史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史料。 在三国两晋至唐宋,松江一带水草肥美,湿地成片,很适合鹤群迁徙过冬。于是,就有了松江人驯养鹤的趣事,并将鹤取名为“华亭鹤”,还用于馈赠亲朋好友驯养。西晋松江名人陆机在他罹难时曾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呼”的悲怆仰叹!南朝的陶弘景在他养的华亭鹤病死后,亲自将其埋葬,并写下了《痤鹤经》。晚唐时的皮日休在他喂养了一年多的华亭鹤因“饮啄所误,经夕而卒”后,伤心不已,特写下悼《华亭鹤》一诗。还有南朝的孔德绍、唐朝的白居易等众多文人,都留下了不少咏诵华亭鹤的诗句。华亭鹤影”为松江24景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松江四鳃鲈已闻名于天下,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肉质嫩、味鲜美。三国时曹操、西晋文学家葛洪、唐代杜宝、宋代苏东坡、清乾隆帝等都有赞誉之词,并给后人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和成语,莼羹鲈烩”也成了松江的一道名菜。鲈乡遗韵”为松江24景之一。 《平复帖》是西晋名人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询问友人身体是否康复,实属平常之事。因早于王羲之的《兰亭序》50年并有实物遗存,且字体用的是狂草,书法功力不凡,所以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帖”“祖帖”和“皇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机所著的《文赋》,被誉为我国第一篇文学评论的经典文章,影响很大。宋末元初,湖州赵孟頫专程来松江书写陆机的《文赋》,元帝还专门命赵孟頫赴大都抄写《文赋》。 西晋时期,陆机胞弟陆云在洛阳张华家作客,碰到洛阳才子荀鸣鹤。初次见面,他们并不认识。张华要他们作自我介绍,陆云先出下联说:“云间陆士龙”,荀答上联:“日下荀鸣鹤”。这“云间”“日下”分别为松江和洛阳的别称。他们的相互介绍之词似一对楹联,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楹联”,为楹联鼻祖。 唐天宝十载(751年),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751县。县境基本涵盖了吴淞江以南区域,约有3000平方公里。据南宋《云间志》记载:“唐之置县,固有城矣。”至今留下的唐代华亭县城池的主要标志是今位于中山小学内、上海古建筑之最的唐陀罗尼经石幢,现为“国保”单位。“唐幢流云”为松江24景之一。标志性遗址还有现位于方塔园东侧的唐代市河和普照路口北侧的唐代普照寺等。华亭县城即是松江府治所在地,也是华亭县治和娄县治所在地。在城西,还形成了一座仓城,实属少见。 在今上海地区遗存的宋代古塔有13座,其中有5座在松江境内。它们是位于西佘山的秀道者塔、天马山上的护珠宝光塔、方塔园内的兴圣教寺塔、城西西林寺塔和位于李塔汇的李塔。 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的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因造型秀美、结构独特而成为松江地面文物的地标。清代黄霆诗曰:“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方塔现为“国保”单位,“方塔风铃”为松江24景之一。 元代松江清真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我国元代四大典型的中阿合壁式建筑艺术形制寺院之一。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主体建筑有大殿、窑殿、穿廊,另有南、北讲堂,邦克门等。其中窑殿和邦克门两处最具该寺院建筑特色。“邦克落照”为松江24景之一。 作者:娄建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