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笔之辨

 司敬雪书院 2019-02-23

在南朝,文笔之辨是文体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文心雕龙·序志》:"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文章家们试图从目录、音韵和情感上对文笔作进一步的分辨。

从目录上分辨。《文镜秘府论》引《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文心雕龙》分文为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等15种,笔为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18种。《文心雕龙·奏启》:"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这样的区分并不十分完整。因为在史料中,文笔与诗笔相当,几乎是文人一切非学术著述的创作的总和,决非以上所举这些文体所能包括。

音韵上分辨。《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札记》:"六朝人分文笔,大概有二途:其一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其一以有文采者为文,无文采者为笔。谓宜兼二说而用之。"刘勰认为,文的特点是有韵,笔的特点是无韵。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镜秘府》引《文笔式》云:"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文以两句而会,笔以四句而成。文系于韵,两句相会,取于谐合也;笔不取韵,四句而成,在于变通。故笔之四句,比文之二句,验之文笔,率皆如此也。"《文笔式》把刘勰的文笔理论作进一步论证,认为文由两句组成,所以容易押韵,笔是四句组成,所以不容易押韵。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范文澜注:"论文叙笔,谓自《明诗》至《哀吊》皆论有韵之文,《杂文》《谐讔》二篇,或韵或不韵,故置于中;《史传》以下,则论无韵之笔。"实际的情况是:笔也有韵。《文镜秘府》有文笔十病得失,即言文与笔都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傍纽、隔句上尾、踏发声等十种声韵上的得失。《文心雕龙·声律》:"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刘跃进说:"入梁以后,对于文学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许多作家已经不满足于仅从有韵等形式特征上区分文与笔的差异,因为许多应用文字也用韵"[⑤]。

从情感上分辨。文是带情感的,笔是不带情感的。《金楼子·立言下》:"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潘安仁清绮若是,而评者止称情切,故知为文之难也。"萧绎极力从情感上区分文与笔。他这种理论的区分与实际创作仍有很大的距离。事实上,笔不可能不带感情。《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时代志深笔长,其他朝代的笔又为何不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