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

 畅 想 2019-02-24

自从宝宝降生的那一刻,看着他熟睡时的天使模样。很多父母可能都会在心里偷偷地立下一个小小的flag:往后余生,一定要拼尽全力,做最好的父母。

但是,对于如何成为“好父母”这件事,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大一样。

嗯,做父母是一场修行,考验的不只是初心,还包括父母的眼界、教养、胸怀……父母不同,给孩子的世界也不会相同。

优秀的父母都有哪些特质?

如何成为能带给孩子更广阔世界的一等父母?

我们总结了“一等父母”和“末等父母”最明显的8种差别,希望能给父母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关于优缺点

  • 末等父母:更多看到孩子的缺点,很少看到优点

  • 一等父母: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是孩子的特点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曾经在跟随一位心理咨询师,帮助一个妈妈修复她和儿子亲子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当咨询师让妈妈在纸上写下儿子的5条优点时,妈妈迟迟下不去笔。被问及原因时妈妈说:“您要是让我写出他的缺点,别说5条,10条都马上写的出来。我就没觉得他有什么优点……”

孩子生来本是一张白纸,不同的只是各有特点,换个角度去看,优点、缺点本无界限,有的只是每个孩子身上不同的特点。比如

有的孩子不爱叫人,那不是没礼貌,只是TA有点慢热,需要多一点时间熟悉对方,然后就能投入其中,这样的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很会更加稳定。 有的孩子胆小、谨慎,那不是怯懦,只是TA对周围环境观察的更加仔细,只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也会乐于尝试,并总是能让自己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有的孩子“人来疯”,那不是张扬、不稳重,只是TA更想向大家展示自我,这样的孩子将来更容易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这些表面上看似缺点,却是每个孩子的独有的特质,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成就了一个个鲜活、可爱、与众不同的小精灵们。

约翰·格雷

教育家约翰·格雷曾经说:“我们不必去想该做什么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已经是美好的了。”

所以,当你拥有一双“把优点、缺点,都看成是孩子特点”的慧眼时,才真正看到了孩子的内心需求。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关于沟通

  • 末等父母:更想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觉得大人总是对的

  • 一等父母:更愿意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到共通点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不管是电视剧中,还是身边看到的真实发生的场景,太多时候,当父母管教孩子时,最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

的确,没有不为孩子好的父母,所有的管教也都源于一种善意,我们丝毫不会怀疑父母的爱子之心。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是好心办了坏事。

父母的经验、人生阅历更丰富,不假。但那也只是我们的人生!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总是容易不觉间就犯了“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的错误,想当然的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听我的肯定没错”。

但错就错在,那是孩子的人生,TA需要自己去体会更多,哪怕是撞了南墙,也将成为人生中的一种历练和成长。

而真正聪明的父母,说的少、听的多,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更愿意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即便是和自己相左,也能找到共通点,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铺路人。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关于比较

  • 末等父母:心里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并用来“激励”自己孩子

  • 一等父母:纵向比较孩子的现在和之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存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昨天周末,带娃在小区花园溜达时刚好撞见这样一幕:一位妈妈在树荫下教孩子背诗,孩子一边玩旁边的小树枝,一边有一搭无一搭的跟妈妈重复着,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能完整的自己背下来。 妈妈就急了:“怎么那么笨啊,你表弟比你小半岁,都会背10几首诗了,你再不好好学,让人家给比下去了……”眼看就要把孩子说哭了。

这让我想起湖南卫视《少年说》里有个姑娘,站在楼顶对着妈妈大声哭诉:“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然而下一个上场的,就是妈妈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一样的烦恼:已经是全班、全年级、全校、全联盟第一的她,还是会被父母批评:“你看看你们班的那些同学,每一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原来,不管孩子是好、是坏,在妈妈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但越是用这样的方式激将孩子,越会令孩子感到自卑,不如父母眼中的任何人,很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但如果换个方式比较,用孩子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只要有些微的进步,也是很大的成功,这样的激励方式,才会让孩子不断自我修正,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孩子的内在动力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关于“十万个为什么”

  • 末等父母:对孩子无厘头、没用的“为什么”感到烦躁,懒得回答

  • 一等父母:不管孩子问什么,都视若至宝,善于启发孩子思考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我是从哪来的”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

“鱼儿为什么会有用”

“皮球为什么是圆的”

所有孩子的小脑袋瓜里都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但不是所有父母的心中都藏着本百科全书。

有的时候被孩子问烦了、或问的不会回答了,索性一句:“你哪那么多为什么”敷衍了事,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用一盆冷水浇灭。

聪明的父母,无论孩子问出怎样无厘头、难应付的问题,都视若珍宝,就算自己答不上来,也会不遗余力的启发孩子思考。比如孩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多数父母都会说:“因为鸟儿有翅膀。”

如果孩子再问:“为什么鸟儿有翅膀”,可能有的父母会说天生的、有的父母会说没有为什么,想必不会有父母给孩子讲一讲鸟的进化论。

聪明的父母,遇到答不上来的问题会这样回答孩子:“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把问题抛回给孩子不是踢皮球、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的一种讨巧的做法。在父母的启发下,孩子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让父母意想不到的答案,但不管哪一种,都不是错,都是孩子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该被父母好好的保护起来。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关于言传身教

  • 末等父母: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统统说给孩子听

  • 一等父母: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统统做给孩子看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之前有个很火的泰国公益广告片《豆芽引发的梦想》,讲的是一个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豆芽的故事:

豆芽是菜场销量最好的蔬菜,女儿小菊想要尝试自己种。虽然妈妈并不知道怎么才能种好豆芽,但还是笑着回答女儿“我们试试”。 第一次失败,妈妈找来了专业种植的图书,和女儿一起阅读、学习;第二次失败,妈妈和女儿反思原因,共同发明了给豆芽自动浇水的装置;终于,在这对母女的不断探索下,豆芽成功破土而出。

从来没念过书的妈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勇于尝试的行动教会了女儿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

而太多父母的局限之处就在于太爱说教,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统统说给孩子听,比如:父母要求孩子不吃零食,自己却薯片、糖果吃个不停;父母要求孩子做错事要道歉,自己却碍于父母的权威、面子,决口不在孩子面前道一次歉……如此的说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纸上谈兵。

《儿童教育讲座》

正如《儿童教育讲座》一书中说的那样:“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讲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的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故人,这一切对儿童都是有着那么重要的意义。”

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到,“身教大于言传”,做给孩子看的效果,远大于说给孩子听。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关于眼前和未来

  • 末等父母:只会用放大镜看孩子当下的生活、学习问题

  • 一等父母:更擅长用望远镜展望未来,培养孩子的长远优势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我身边有个朋友,他是别人眼中的“怪爸爸”,他不像别的家长一样,从小教孩子认字、识数、背诗,也没有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他和孩子间最多的互动就是“玩”,不管孩子玩什么,他都支持。玩土、玩沙、玩水、玩泥巴……这些都是小case,就算孩子想玩尿,他老爸都同意。 很多人问他,你就不想孩子学点什么正经的吗?每天玩能玩出什么来!这位爸爸的回答是:“能玩明白的人,太少了,只有孩子先把自己当下感兴趣的事儿玩明白,未来才愿意去学习、探索更多领域……”

谁说不是呢?!

你怎么定义孩子的成功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曾做过一场演讲,他给家长提出一个问题:“你怎么定义孩子的成功?”

几乎所有家长都走进了一个误区:盯着自己眼前的孩子,想着他生活上、学习上有哪些出彩的地方。而没有一个家长,会去想孩子未来的模样。

是啊,如果父母只习惯用放大镜看孩子当下的生活、学习问题,难免鼠目寸光了些。

聪明的父母,更该学会用望远镜去展望孩子的未来,找到孩子的长远优势,比如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天赋,或者异于别的孩子的地方,发现这些闪光点,把这些当做优势去培养,所谓“扬长避短”也就是这样了。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关于学习

  • 末等父母:绝大部分时间想让孩子学更多知识,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做

  • 一等父母:会引导孩子平均分配时间,玩、学、运动、社交、兴趣同样重要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这可能不是现在小龄宝宝父母会遇到的问题,但我们也都是从小长起来了,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常常听到爸爸妈妈这样一句话:“你就好好学你的习,其他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自己的世界,似乎除了学习,什么都没得做,枯燥乏味至极!

还记得不久前哪个凌晨4点的跨洋电话,只为了让父母给演示一遍“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原以为的温馨有爱,却遭到无数网友的嘲讽,这就是典型的除了学,什么都不行的孩子,就连情商也令人堪忧。

教育家蔡培源

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所以聪明的父母会懂得:孩子的世界,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可做的、该做的事情,比如运动、社交、兴趣、阅读……不只是个“学习机器”。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关于自己的角色

  • 末等父母:只能做好一个身份,妈妈>员工>妻子

  • 一等父母:平衡好各种身份角色,更主要的是“做好自己”

你是“一等父母”还是“末等父母”?看完这8张图,高下立见

当妈不容易,这点毋庸置疑!当妈后我们要应付的角色更多了:妈妈、妻子、员工是我们起码的社会属性,我见过太多女性,自从有了娃,便迷失在了一个死循环中:越是想做一个满分妈妈,越是把自己逼得焦头烂额……

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当妈后,唯独忘了还有“自己”这个身份,一个连自己都做不好的人,更难让身边人感到舒服,尤其是孩子。

所以,别再让“好妈妈”的角色压死自己,在做好妈妈、做好妻子、做好子女、做好员工这些之前,先做好自己,多爱自己一些,60分的妈妈足矣、80分的妻子OK、而那个满分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