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卡突然多了6000元,原来这只是一场诈骗的开始.......

 茂林之家 2019-02-24




银行卡突然多了6000元,

原来这只是一场诈骗的开始.......



来源/检察日报


18岁的小K是个大二的学生,确切地说,是个要靠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才能勉强交得起每年学费的大学生。


2018年的一天早上,小K手机里收到一条短信提醒:“您的工行卡于2018年X月X日入账人民币6000元。”


这让刚起床还在迷糊阶段的小K猛地惊醒。


怎么回事?


没顾上吃早饭,小K就跑到食堂后面的取款机前,足足把卡插进去查询核对了三次。这笔钱是真真实实地躺在他的账户里。不是做梦,也不是机器错误。


难以置信。


对小K来说,这6000块与卡里之前还剩下的5.93元余额一起组成了一个好看的数字。这个数字不仅足够自己按时交完这一个学期的学费,还能保证在之后的三个月里不用为饭费发愁。


嘿,真好。


但,这真的是老天眷顾,飞来“横财”吗?


小K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从看到钱的第一刻起,他就在反复琢磨:学校没拿到奖学金,助学金去年底就发过了,家里也没说过给我打了钱,还有前几天在一个网站上申请了勤工助学打工,但是只是填写了信息上传了证件,到现在都还没面试过呢。更别提会直接给我发工资了……


到底是谁呢?是“小天使”吗?在这个乍寒未暖的冬日,送来这么一盆“热碳”。


就算是真的“热碳”也会有熄灭的时候,而小K的“喜悦”甚至没撑过12个小时。


当天下午,小K接到一个陌生的来电。电话那头的大姐焦急地说,是K某吗?我上午在银行转账操作失误,转到了你的卡上。能不能把钱还给我?


大姐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焦急,她说钱是转给儿子交学费的,她说家里好不容易才凑够了这笔钱,她说自己不太会操作银行的机器,她求小K的声音里带着哽咽。


握着电话的小K,仿佛看到在老家的母亲,在四处奔波为自己凑学费的焦急模样,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几乎要拿不出学费的困顿与窘迫。


没有任何挣扎和犹豫,小K立即按照电话里大姐的指示,把钱打回了她的卡上。


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开始。


15天后,小K收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电话称,小K在他们的网站上借了钱,约定期限是15天,本金6000,月利率2%,现在到期了,要求小K还款本金一共6060元。


什么?网络?贷款?我从来没申请过这个呀……


小K瞬间懵圈。想起半个月前的“转错账”事件。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同学的陪同下,小K报了警。


警方调取了小K的银行卡资金明细,发现那天给小K打6000元的,是一个公司账户。


警方找网贷公司调取了情况,发现在半个月前,确实有人利用小K的身份资料和证件照片申请了贷款。


警方又去调取了小K的注册资料……


终于,一切都串起来了。


骗子将钓鱼网站伪装成了申请勤工助学的网站,获取了小K等同学的个人信息后,以他们个人的名义向网贷公司申请贷款。之后再以转错账的说法,请求当事人把钱转给自己。利用这个借款到账和借款到期之间的时间差,逃之夭夭。


愕然。


再回忆之前种种,小K发现对方也不是完全没有漏洞,比如为什么转错账的人能知道收款人的电话号码和姓名?比如单单一个勤工助学的网站为什么还要拍摄一段他的活体识别图像……


小K伤心,警方也很无奈。电信诈骗的案子何其难破,而小K于网贷公司之间的借贷关系,也并非那么容易就可以一笔勾销。


雪中送炭梦碎,真实留给小K的,却是经济上的进一步雪上加霜,以及几乎压抑到崩溃的难过。


小K不是第一个人。


像这样的案、事件,还有很多。这些案件让人们异常愤怒的背后,是因为这些恶魔不仅侵害了当事人财产甚至性命,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了他人的善良。


若不是因为善良,同样贫困的小K不会毫不犹豫地把“到手”的钱“还”给他人。


这世界上最大的恶,莫过于利用他人的善良作恶。


善良是这个年代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我们且行且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