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瓒:艺术成名需晚,然有人打破这论点,且看倪瓒如何做!

 眼镜老猪猪侠 2019-02-25

综观中国山水画史,大凡有所成就的绘画大师,无不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进而融会贯通,从而铸成一家之风格的,倪瓒更是如此。面对陈陈相因的南宋院体遗风,元代画坛领袖人物赵孟顺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绘画标榜古意,提出远师唐人以及五代、北宋传统,技法上重在抒发个性,发抒情怀。元代中晚期的画家们,都受赵孟顺“复古”主张的影响,而宗法董源、李成。黄公望曾经说过:“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黄公望《写山水诀》)

董源,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原为南唐画院画家,后入宋,官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尤工山水。董源生长在江南地带,再加上曾经掌管南唐皇家林苑,所以对江南山水形质有着深刻的体认。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描绘江南绵延起伏的丘陵,创为“披麻效”法写江南真山水。在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有:“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即南京)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黄公望也曾提及:“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可见董源山水画描写的均为真实的江南景致。

根据存世的画迹,例如倪瓒最早见于著录的作品《西神山图》以及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秋林野兴图》轴(1339年)等,我们可以看出倪瓒绘画早期风格尚不明显,这些作品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功力,但稍显稚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盛年之笔法相差颇远。早期被张丑视为“天下倪画第一”的《水竹居图》,画水中坡上五株树,其后茅屋丛重,远处平林帕影。画法持重严谨,用披麻皱,水墨淋漓,运笔圆润浑厚,注重渲染,与后期风格大为不同,颇具董源遗意。

他的代表画风最大不同是较重的青绿设色,干笔不多,颜色近于艳,构图紧凑,不像后期画面前、后、中景层次拉开得较为广阔,由于前后景靠得太近,显得紧密坚实,但此构图已开后来“阔远山水”先声;整个画面场景较近于客观自然,似家居生活写照。在《为方压画山就题》诗中倪瓒曾经说到:“摩洁画山时,见山不见画。松雪自缠络,飞鸟亦闲暇。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筒。为问方压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抱涓滴,寓我无边春。”可见他常常外出写生,早期绘画重写生与形似,此点继承了董氏之传统。倪瓒在向传统和大自然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向同时代的画家学习。他极推崇赵孟颊,赵氏在《双松平远图》中以淡墨干效代替层层水墨渲染,可谓开启倪瓒笔墨先声之作。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先生认为正是受赵“复古”主张影响。

倪瓒画形态与赵画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倪瓒“逸笔草草”画风当源于赵孟烦,是赵氏画法在元代发展的一种代表。赵孟顺《水村图》中绘江南山水,干笔效擦,近景坡岸丛树,远处山岭透逸,如无中段渔村烟舟之景,只看画作左右两段,我们真会疑为倪氏山水,尤其是画水岸坡脚,均用长线条拖出,这似乎已昭示了后期倪瓒山水的用笔风格。倪瓒所画设色《雨后空林图》,安歧说:“初视以为子久,亦一奇也。”倪瓒曾画《春林远帕图》,黄公望题诗于上,并且也戏画《春林远帕图》一幅,简淡的风格颇似倪瑛。而倪瓒在表现平远山峰和披法转折处,学的就是黄公望的用笔。倪瓒和王蒙是好友,“元四家”中两人交往最多,倪瓒诗集里有许多有关王蒙的诗篇,且非常推重王蒙:“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倪瓒画的《春山图》,安歧说:“笔法王叔明,甚为奇绝。”二者绘画互有影响。“元四家”中吴镇(1280——1354年)的交游最少,但和倪瓒却时有唱和。倪瓒有题吴镇山水画诗云:“道人家住梅花村,窗下松醒满石尊,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吴镇曾讲到:“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廖廓。尝观陈简斋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此真知画者也。”这里的“墨戏”与倪瓒“逸笔草草”的艺术主张一样,强调主体性情的抒发,体现了元代文人绘画抒情写意的潮流。

没有对传统的继承,也就没有风格的发展和创造,师其意而不在其迹象间,有选择、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是倪瓒向前代人学习的主要方法。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眼中的山水,胸中的逸气,他不在临摹一家之法上花太多功夫,而是凭着自己高超的艺术修养,在理解、吸收、消化前人以及同时代人长处的同时,创造出自家之笔墨、自家之山水,进而形成他笔下的独特意境与构图—这就是开创性的“阔远山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