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灭绝”恐惧从哪里来? 1828年,一个名叫查尔斯·达尔文的青年在一封写给他表哥的信中说:“我感觉自己快要闷死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和我谈论昆虫。” 近两个世纪过去了,现在,如果达尔文仍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情绪可能有点复杂——即兴奋又恐惧。 (达尔文) 在世界各地,关注昆虫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可怕的是,他们的讨论中频繁出现“灾难”和“世界末日”这样的字眼,让人闻之不免心惊胆战。 这种说法大约始于2017年末,德国的一项相关研究显示:在30年内,当地飞行昆虫总量下降了80%! 2018年底,世界知名媒体《纽约时报》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昆虫数量下降的精彩特写,更是敲响了警钟,加剧了人们的忧虑。 2019年2月,在回顾过去数十项研究之后,两位学者桑切斯-巴约和怀克胡伊斯声称:作为一个整体,昆虫将在今后几十年内走上灭绝之路。 在此基础上,英国《卫报》刊文称,“昆虫可能在一个世纪内灭绝”,上述两位科学家提及的危机或将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灾难性崩溃”。由此引爆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2 昆虫的多样性有多强大? 向数位昆虫学家讨教之后,作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比想象中复杂。 前文中用来印证昆虫数量下降的数据不可靠,既不完整也没什么代表性.这些支离破碎的数据显然无法给那些夸张的警告提供靠谱论据,同时,仅有的一点有效信息似乎将我们的思路引到了同样令人担忧的方向。 首先,几乎所有跟作者交谈过的昆虫学家都认为“昆虫将在本世纪内全部灭绝的说法是荒谬的”。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艾尔莎·扬斯蒂德(Elsa Youngsteadt)认为,几乎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昆虫是地球上多样性程度最高的生物,其中有些将成为这个星球最后的幸存者。换言之,足以毁灭世界上所有昆虫的大灾难不会对其他物种手下留情。 “一旦这种规模的大灾难降临,人类也将从这个星球上消失”。康奈尔大学的科里·莫罗(Corrie Moreau)如是说。 多样性使昆虫作为一个种群具备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当然,由于人类对昆虫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并无法充分了解这种多样性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大。 就总体而言,在人类已知的约100万种昆虫中,瓢虫的种类比哺乳动物多,蚂蚁的种类多于鸟类,象鼻虫的种类多于鱼类,而寄生蜂的种类可能比其他任何一种动物都多…… 然而,仍然有不计其数的昆虫不为人知,等待着我们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 并且,知道一种生物的存在和真正了解它,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对人类而言,大多数已被发现的物种,其习性、癖好及我们正在讨论的数量仍处于神秘范畴。 3 一叶障目,难见泰山 说起来,大多数研究人员只热衷于少数昆虫,举例来说: 独具观赏价值的漂亮昆虫,如帝王蝶;能够创造或者损害商业利润的昆虫,如养殖的蜜蜂或者一些害虫;拥有医学研究价值的昆虫,如蚊子。 此外,大众对爬行动物的反感一直挥之不去,社会对昆虫学研究投入的资金长期不足,而且,有限的资金大多流入了控制农业害虫领域。 相较而言,我们忽视了记录昆虫多样性的基础性工作,物种分类学家本身的“大规模灭绝”使这种情况变得更糟。 科学家们收集的关于昆虫长期数据的方式通常比较零碎。以2017年德国那项研究为例,他们从在该国不同地区设置的陷阱收集和整理数据,而非致力于在同一地点进行系统采样。 73项研究显示昆虫数量下降。但是,要知道,这个结论正是他们所期待的——在数据库中使用“昆虫”和“下降”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出的结论中自然不会体现关于昆虫物种稳定性和增长的研究成果。 还有一点很要命,他们的研究发现不具有代表性,大多数都是在欧洲或北美地区进行的。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热带地区才是大多数昆虫的乐园。 上述所谓研究中支零破碎的地理分布,使我们很难分辨一种在某地区正在消失的昆虫是否在其他地区呈现出恢复涨势甚至激增的态势。 正如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杰西卡·韦瑞(Jessica ware)表示,如果缺乏“有效的衡量基准,我们即便看到了数量下降,也难以确定这种情况是否在持续发生”。 按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亚历克斯·怀尔德(Alex Wild)在“推特”上所描述的那样,这就像是“我们收集全球气候数据,仅仅依靠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的73个气象站”。 “想象一下,其中只有几家测量了温度,其他只关注湿度或者风向。然后,研究者试图把这些极其有限的、迥然不同的观点拼凑起来,从而描绘出全球趋势,野心倒是真不小!” 基于上述提及的种种原因,我们很难把目前广为流传的“昆虫即将消失并可能引发人类生存危机”的说法当成真理。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提出的“41%的昆虫种类数量正在减少,全球总量每年减少2.5%”,那些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4 我们仍然应该保持警醒! 加州科学院的米歇尔·特洛特维恩(Michelle Trautwein)认为,“他们正在努力量化一些我们目前还无法量化的东西,我理解这种通过他们以这种方式促进对话的愿望,但是,所有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大量未知数之上的。” “不过,我们也不应该为了自我安慰而特意贬低这些发现”,他补充道,“我不认为夸大昆虫数量下降的严重性会带来什么真正的威胁,而如果我们低估事件可能恶化到何种程度,就会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换言之,这些研究并非无懈可击,但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警告,对此保持关注,而不是被动地等着更加准确的研究成果。” 毕竟,有些在欧美造成昆虫数量下降的因素也是全球性问题,比如将原野开垦成农田。因此,无论我们是否了解生存与这些地区的生物,人类的这些活动都可能造成同样的结果。 虽然昆虫种类繁多,但是具体而言,一些特殊种类很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伊利诺伊大学的梅·贝伦鲍姆(May Berenbaum)举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一只苍蝇住在一只螃蟹的腮里。如果这个螃蟹或者这个岛消失了,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昆虫所面临的危险。它们中的大多数需要依托特定环境生存,能够“自己动手添砖加瓦、丰衣足食”的昆虫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若生存环境发生大变化,一些曾经常见的“多面手”物种也在减少。 昆虫大多位于食物链的底部,即便很小比例的昆虫消失,也可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以之为食的鸟类、蝙蝠等动物的数量就会下降;它们给土壤带来氧气、给植物授粉、清除动物粪便和尸体,若这些昆虫不复存在,该区域的景观就会发生改变。 考虑到这些风险,我们是否需要等到表明物种消失的确凿证据再采取行动? 5 从关注苍蝇和毛毛虫做起 当然,纸上谈兵容易,真要着手做点什么是很困难的。 造成昆虫数量减少的因素非常之多,头号“昆虫杀手”是栖息地的丧失,然后是杀虫剂和其他污染物、外来物种干扰和气候变化。大多数研究很难将这些因素区分开,因此无从一一下手。 不过,至少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与作者交流过的一些昆虫学家对这种热切关注表示惊讶,“人们何时开始关注昆虫了?这让我大吃一惊!” 那么,根据这些有限的认知,我们应该如何采取行动呢?这已经超越了昆虫未来命运的命题。面对巨大的未知领域,我们可能因当下的不作为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实际上,人类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护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昆虫学家提出了建议:希望“大灾难”的标题能够吸引群众参加到“公民科学项目(citizen-science projects)”当中,比如伊利诺伊州的“蜜蜂观测(BeeSpotter)”,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参与者可以分工行事;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花园中种植本土花卉,这比修剪整齐的草坪更有利于保持昆虫的多样性。 过去,许多人只偏爱长相漂亮的生物,比如美丽的帝王蝶。现在,大家开始关心苍蝇、蜜蜂、毛毛虫的存在——我们正在学习欣赏整个昆虫王国,并且行动起来。 人们会想,“听说它们有麻烦了?那么,我能做些什么?”很显然,这是一件好事。 科学家们期待,公众对昆虫的热心能够说服相关机构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以便对所有主要昆虫群体进行系统、长期、广泛的普查,得出可靠的数据资料,并且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 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它将使我们真正了解昆虫——它们的整体生存状态、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对人类的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预见和把握这个星球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