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王羲之尺牍临创四步法

 陇上撷英斋 2019-02-26

  第三讲 精准临摹——以《得示帖》为例(三)

  前几讲我们重点介绍了精准临摹对于用笔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结合《得示帖》的具体分析,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二大方面,即对于结构的精准要求。

  对于字形的把握,楷书有结构之法,因为其笔画相对静态,似乎有可见的规律存在,比如欧体的内紧外松、颜真卿的外紧内松,等等。而对于行书结构,似乎很难找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当然,如果拘于成法,这也不符合王羲之“袒腹东床”的风度,因此,对于字形结构的把握,关键是善于发现每一字形细节的艺术性处理手法,并且灵活运用它。

  概括来说,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境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谐统一下的变化。因变化而丰富,最终又归于和谐统一; 因为和谐,才产生了美。因此,不管怎样去读帖,如果不能读出其中丰富的对比,不能看到变化带来的意趣,仅是漫无目的地临习,就渐渐远离了学书的宗旨,这些都需要习书者注意。

  总起来说,字形结构中的对比与变化与《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相通,对于书法艺术,尤其是行草书,这种阴阳变化之道,书家论家多有阐发,比如“动如脱兔,静若处子”,是动静对比;比如“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是轻重对比,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大致说来,主要有大小、轻重、开合、俯仰、虚实、高低、松紧、疏密等等。

  而对于章法的精准临摹阶段,一般而言,是由用笔决定结构,由结构生成章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举例而言,欧阳询与颜真卿用笔结构不同,显然不能用同一种章法模式去制作两类不同的风格。我们把章法临摹单独拿出来分析,就是要让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即不能孤立地去临习单字,要放在全篇之中来把握,这样对于今后的创作也大有益处。一般而言,创作时的构思与临摹之时的过程正好相反,临摹最先从点画开始入手,而创作则必须首先考虑章法的需要。

  对于手札尺牍类作品的章法学习,一般是从字距、行距来分析,这是大家容易读到的,但我们要求的精准不止这些,还包括中轴线的变化、行距间的细微不同以及字数的多少以及字迹与纸张总体的留白等问题,这要结合具体作品来看并理解其中的要领。

  应该说,随着用笔结构以及章法的精准临摹,那么对于法帖气韵、格调的把握也就基本接近了目标,因为气韵都是由具体的细节体现出来的。当然,对于气韵如何把握一般来说,“二王”帖学一脉应该以精雅为上,雅亦必以精为前提。

  还是以《得示帖》为例。总起来说,此帖的字距较为疏朗,既便实连的上下字,间距也并不是靠得很近,这也是羲之手札的一个特点。按照一般审美经验,字距较大者,或更多具备一些娴静空灵之气。另外,此帖行距也不密,但也有行行之间的细微不同,统一起来看,第二、三、四行的下半段行距稍密一些。临摹时如果行距太近,则气韵与原帖相差甚远(如图一);而若字的位置改变,整体感觉亦与原帖相差很大(如图二)。

图一

图二

  还需要指出的是,羲之手札总的规律每行字一般在十字左右,这样的字数基本确定了字的大小,所以以此风格创作多见于手卷与册页等形式,不太适合用长条幅等形式,这也是由王羲之书法的气韵所决定的。

  总之,在长期的临摹学习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将精准临摹与气息把握结合起来;在以后的创作中,如何能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新意,以避免在展览中因为都学习“二王”而形成千人一面的不良局面;如何凸显自我或者说与众不同;如何使自己的笔下更具有书卷气。学习与思考永远相随,愿携手大家,为走向更加自由的创作之境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