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现代英文选评注》真是相见恨晚!

 张海露Eric 2020-11-02

最近读完了夏济安先生的《现代英文选评注》,相见恨晚,也推荐给你。

夏先生的这本书原本是《学生英语文摘》杂志 Grammar Road and Rhetoric Street 专栏连载稿,首次出版于 1959 年。先生从自己的广泛阅读中,选取了 40 多篇现代英语作家的佳作。“所谓的评,是对文章做的简要介绍和语言文字风格的评述;而所谓的注,则是对于文字意义、词句结构、语法细节、语言特征等的解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一来可以读到大师精选的好作品,读懂文字并且知道文字好在哪里;二来可以学习夏先生赏析语言的方法,尤其是对一些精微之处的赏析非常精彩,对我们的阅读、写作和翻译都非常有帮助。

阅读时,我建议大家自己先独立赏析字词句段。并且一定要对自己诚实,通过看先生的评注和查字典、搜索,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懂。只有这样,读完这本书后才会增加功力。

接下来我通过几个例子说明我是如何阅读,我从书中学到了什么。

我会先通读整段,遇到不认识的词、没有一次读懂的句子,先做标记。读完整段后再通过查词典、分析语法解决前面的问题,并做自己的赏析笔记。最后,再看先生的批注,通过对比找到差距。

比如书中有一段来自长篇小说《心是个寂寞的猎者》(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的选段:

The Greek was very fretful, and kept finding fault with the fruit drinks and food that Singer prepared for him. Constantly he made his friend help him out of bed so that he could pray. He fumbled with his hands to say 'Darling Mary' and then held to the small brass cross tied to his neck with a dirty string. His big eyes would wall up to the ceiling with a look of fear in them, and afterwards he was very sulky and would not let his friend speak to him.”

这段文字比较简单,如果是精读我会从字词角度这样做笔记:

  • fretful 来自动词 fret,《经济学人》中常用 fret about 表示“担心”。

  • find fault with 是个习惯表达,表示“找茬儿”,这里的 fault 是名词,作为动词时也可以表示“找茬儿“。

  • fumbled with his hands to say 表示“用手笨拙地比划“。这里的 fumble with 和后面的 held to the small brass cross(紧握铜十字架)、eyes would wall (wall to roll in a dramatic manner)在这里表示写出了这哥们祈祷时的动作。

  • sulky 表示“闷闷不乐的”,动词和名词都是 sulk,表示“生闷气”,比如惹到了女朋友,她可能就会 sulk。

夏先生的评注是这样的:

  • fretful:容易发脾气的。finding fault with:找错,挑眼。kept是不及物动词,表示“继续地做”。finding是现在分词做subjective complement。

  • fruit drinks:果汁,用以代酒。

  • held to:紧握。

  • wall:眼睛(戏剧性地)转动 sulky:闹别扭的样子。

通过对比,我认为我对字词的学习已经到位了。

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善用词典和搜索,绝大部份的字词问题都是可以独立解决。比如这里“wall”,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查不到,那就是查字典的功夫还没到家。熟练使用词典,几秒钟即可查到: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重心放到对用词和句式的赏析上。比如:

... he looked up at the paling, peach-colored sky beyond the newly leafed branches.

这里的 beyond 我们都认识,不过它好在哪里呢?夏先生这样点评:“用介词 beyond, 则天在树外,红绿相映,夕阳春光,各得其所。如易 beyond 为 and,则立刻化立体为平面,画图画为剪贴,文趣索然矣。” 

我认为对中高阶学习者来说,这样赏析一个词,比背多个生词更有意义。

再来看一段来自《海明威的写作技巧》(A Hemingway Sample)的段落:

The tone of the whole book is set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tone, in this case, is a mood, a dramatization of the wistful rebellion of youth, confronted with the hard facts of life, love and death. This mood is evoked by the very sound of the words in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late summer of that year…" and persists throughout the book.

我会在脑海中这样快速赏析:

字词方面:set the tone,confront,evoke,persist,这些词我都已经掌握,在这里遇到主要是“复习”,加深印象熟悉用法,因此可以一带而过。

语意方面:这段话主要讲的是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开篇第一段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尤其是第一句话中的几个词就唤起了上面所说的独特氛围。这句话是这样的:

In the late summer of that year we lived in a house in a village that looked across the river and the plains to the mountains. 

这句话怎么就特别了呢?我观察到:用词非常简单,乍一看会觉得啰嗦。不过读起来觉得很工整,用到了重复的手法,入境的景物都很朴素。

赏析到这里,对比看一下夏先生的点评:

音乐旋律的能不能感动人,据说是没有理由可讲的。但据我个人看来,海明威的第一句的句法的特点是几乎没有顿挫,少变化,多重复,拍子平整徐缓,然而以缓胜速,以拙胜巧。开头In the late summer of that year,七个字慢慢地拉得很长,隔了两个字,就又出现了in a house in a village,似乎很笨拙地把in重复应用。looked一字,遥指句末的mountains,虽然一气呵成,然而按部就班,不慌不忙,先是river,再是plains;而且两字之前,除冠词 the外,不加任何形容词。(这里加形容词的诱惑是很大的,但是加了形容词,拍子就乱了,作者至此,非沉住气克制自己不可。)第一句句法的要义如此,但是这和感情作用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得请读者细心体会了。

先生像是足球解说员一样解读了这段文字,读罢不禁拍手称赞,直呼过瘾!回头再品海明威的这段开头,就能读出他的良苦用心和技艺高超。

Steven Pink 说好的文字除了表意准且外,还要有“phonaesthetics”,即声音美;葛传椝先生说美的语言来自用平实的文字创造生动的画面。海明威都做到了。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要留意语言的声音美,用耳朵品读文字。

再来看毛姆写的这句:

He suffered from frequent indispositions and was seldom free from pain, but he was able by the exertion of his will to turn his attention away from his feelings just as though they did not concern him.

先生讲到 by the exertion of his will 时是这样说的:

by the exertion of his will:运用其意志力量。此短语(phrase)插在able与to之间,其地位亦值得研究。当able出现之时,读者自然会等着后面的to:能够……能够什么呢?可是作者小弄玄虚,偏偏先来“by the exertion of his will”一个短语,再把to搬出来。这个用法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意义可以更丰富:多一个短语,当然多一层意义;二、气势可以较舒缓:able与to直接相随,气势迫切,分开了语气就较婉转。然文章之道难有定规,有时文章意义要求单纯,气势要求爽利,这种办法就不合适了。总之,在读者意料不到的地方,插进几个字、一两个短语或甚至一个从句(clause),这就是文章的“装饰”,可以帮助文章的美。但是天下一切装饰,都要小心,否则随时都可能弄巧成拙的。如何运用得好,还得靠多读名家著作,培养正确的的品味性情。

先生从一个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入手,讲到了插入语的主要功能:补充信息和减缓节奏。先生还苦口婆心地叮嘱我们要多读好作品,训练自己的品味。这都是我们现在学习语言时非常欠缺的地方。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外刊赏析”“名著领读”的课程,不过我发现这类课程大多都会把重点放在词汇学习上,把好好的文字变成了死沉沉的单词书(如前面所说,我认为会查词典和搜索,绝大多数的词汇问题都可以独立解决),很少有人从选词、修辞的角度赏析文字,有些可惜。

这也是这本《现代英文选评注》的价值所在,认真读完它,体会语言的用词、句式、节奏、谋篇布局,你将会体会到文字之美阅读之乐。之后再读读修辞方面的书,保持精读和泛读,自己读《经济学人》一类的外刊、文学作品时也能品出更多滋味儿。

《现代英文选评注》首次出版于 60 年前,前后也多次被修订,我手头这本的出版说明中写着:“有些错误解释,如 lap、mules、motar 等,已直接订正。有些解释不对或者不通的地方,比如 Two Buttes 的笑话,比如莎剧语言特征的段落,做了大幅度修改。”

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多长个心眼,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证,注意“事实”和“观点”,不能全都照单全收。

如果你一直在苦恼自己的语言赏析能力长期无法突破,从认真读这本书开始提升吧。如果觉得量太大,可以先从目录选几篇你最感兴趣的读。比如上面提到的 A Hemingway Sample,毛姆的作品,James Thunber 的 University Days(非常幽默),都是能读懂、能读完的精彩选段。

最后,这本在哪里买呢?请读“你是从哪找到这么多英语原版图书资源的?”或者直接戳下面的链接入手一本纸质版。

读英文原版书刊,

学立刻就能用的地道英文

昨天的文章,有视频呢👉 在摩洛哥两周,我收获了哪些英文?

这周的《经济学人》赏析👉 这期的 TE 有哪些巧妙的标题和精彩表达?

猜你还想读:

· 葛传椝先生是如何精读一本英文原著的?

· 有哪些书可以帮助提升英文阅读和写作?

· 高效学英语,我是这样精读和做笔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