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抱负都凝聚在这首《观沧海》

 加法减法人生法 2019-02-27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碣石山自古以来就是名山之一,是登高望海的绝佳去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并观海刻石。登上碣石山的曹操此时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观山望海的他,想到秦皇汉武的帝王霸业,心中豪情万丈,雄心勃勃,不由诗兴大发。他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笔墨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此次登碣石山的目的,同时也使我们感到诗人此时胸中激荡的慷慨激昂之情。“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则向我们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观到的景象:一眼望去,只见海水荡漾,碧波万顷。高峻的山岛屹立在海中,山上草木丛生,郁郁葱葱。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景色时,也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句子,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画面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把大海塑造成一个包容宇宙、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寥寥数语,写尽了沧海的浩大无边,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矣”。

通篇观之,曹操的这首《观沧海》抒发的情感真挚强烈,从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建安风骨”的魅力所在。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建安风骨”的称号更是表现出后人对于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推崇。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评价建安风骨时说道:“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他们都对“建安风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代表着一种时代风格、一种文学潮流。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诸子,所共同开创的一代文风,上承先秦两汉的流风余韵,下开唐代诗文蓬勃发展的宽广道路。

正如《经典咏流传》中的嘉宾康震所说:“曹操从来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这首诗写于北征乌桓时期,他的志向非常大,他希望能够统一中国。《龟虽寿》也写于这个时期,这时候曹操已经53岁了,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老年人。可是他认为,他的事情还没有做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别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曹操,历史中的曹操远比影视作品中更加真实而伟岸。

陈寿在史书《三国志》中曾如此评论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鼓励文学创作,极力招揽贤士文人,使众文人荟萃于邺下,对建安文学之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首《观沧海》正是对曹操“建安风骨”最好的诠释。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依旧建功卓著,鲁迅曾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拥有异于那个时代的胸怀和眼光,这种胸怀和眼光在《观沧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1800年后,我们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通过震撼人心的歌声再一次感受到曹操当年雄浑的气魄。只要我们都拥有这样的胸怀,在当下对每件事全力以赴,那么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便都可拥有自己的一片沧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