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语言的沟通,来自藤野的问候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9-02-28

庆幸自己第一次踏上日本,参加的便是“东亚地球市民村”这样一个积极、多元和常有惊喜之事发生的活动。每个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分享者和交流者。没有目的的来,却载着满心的收获离开。活动结束,人与人的关系却在继续。

这次活动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连接、平和的氛围及无言的沟通。不同的人带给了我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帮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与意想不到的人有了交集。

人们出发去一段旅程,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是新鲜的。与其讲我们喜欢旅游,不如说喜欢猎奇。然而,我的旅行,不是这样的。我尽量将感官内收,将情绪内化,像河里的鱼儿不知“水”般的存在。

投入,换来了身体的敏锐。在最后一日与朋友道别的聚会上,听日本友人热闹的交谈,竟然都不需要翻译了。临走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工作人员也全程以日语与我交流。这些时候,我的感觉特别不真实,明明他们讲的绝大部分词汇我是听不明白的,可为什么他们讲的话我却“懂”呢?这是我在日本最大的收获——体会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有声若无声般超越语言的沟通。是我作为人的本能被调动起来了吗?再往下发展,是不是也能与可爱活泼的动物交流了呢?

以前读《阿纳丝塔夏》这本书,作者描述了在森林里生活的阿纳丝塔夏无师自通学会各国语言的神奇事迹,我只当戏剧来看。但这次旅程,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不走脑回路、而走心回路的另类交流方式。人与人呐,还是面对面的好,一不小心,可能双方就脱离语言的矫饰而直达心灵,尤其是对视的时候。

有一种旅行,热闹但不喧嚣,平静却不寂寥。它让你的触觉,向天空、向大地、向太阳、向月亮,无限延展。这关乎你的心,也取决于当时身边的人。如果让我分享旅途的建议,那么,选择对的人将比去哪里,更重要。

游记分享

成为一个“好玩”的人,只需找到一群同类

DSC09926

如果没有这一次的出行,我不可能被一位可爱的姐姐“捡起”,出现在上野原町森林里的一座木屋里,花三个多小时制作一把勺子;不会在高尾山这个拥有1500多个物种的地方,聆听一个人与一棵树二十年的生死故事;也不会体验到如海带般与水嬉戏的乐趣、不会静心观察“我”之中的那个自然、也不会认真思考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不会认识无私传授我们食物和养生秘诀的薛老师……

携手的力量,感染了我。第一次出门在外,却有回家的感觉,希望未来自己可以为此而做多一些尝试,也希望读到这儿的你,不依赖线上的信息和交流,多出去结识好玩的朋友、体验真实的生活、接近无处不在的自然!

 十个关于转型城镇的小贴士

藤野处处可见的田间房舍

藤野处处可见的田间房舍

“东亚地球市民村”活动前三届在上海举办,2017年移师到了日本东京附近的藤野。这是一座转型小镇,汇集了来自日本各地的艺术家、教育者、有机农人、手艺人等。在中国,生态村概念的萌发使追求可持续的生态社区不断涌现,诸如广东旗溪村、四川明月村、上海三生谷等,多多少少有些转型城镇的影子。

这篇文章是我根据参加活动几天下来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结合榎本英刚和高桥政行二位的分享,整理出来的关于转型城镇的十个简易小贴士,希望对大家理解“转型城镇”和“行动小组”有所帮助。

艺术、自然、创作和生命的四重奏

DSC09926

我们躺在草丛上,闭着眼睛,试图以草的姿态,感受光的温度和风的速度。除了模仿野草,我们也可以模仿海带或其他动物。我们始终无法感同身受体会它们的乐与悲,但稍作尝试,我们便能改变认知。不同认知的人所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不善言辞,如果我词不达意,那么,请把我交给自然。在那里,我们不用说话,也无需牵动情绪。我们像溪涧的涟漪,无声地波动,交织在一起。“地球很小,不管在哪儿,都能找到共通的人。”艺术家高桥政行说。

 池边润一的金钱与幸福课

DSC00066

“人工智能彻底解放劳动力后, 我们就可以只做感兴趣的事了。”这话是池边润一讲的。当《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在中华大地卷起阵阵狂风时,镜头前无数国人焦虑的面孔却越放越大,占据了整个屏幕。

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问问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喜欢做什么?现在的工作如果排除金钱的考虑,是否还肯继续做下去?

活动第二日,我参加了一堂“金钱与幸福课”,授课者是来自日本藤野的池边润一先生。他是藤野社区货币“万屋”(Yorozuya)的发起者之一,也是藤野电力的发起人。

 小而慢X匠人精神——森林木屋手记

25

Emiko,年轻时周游列国,最喜欢巴基斯坦,所以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嫁给一位从建筑设计转行到木工的男人后,她也从平面设计师转成了木艺人。儿子Koji刚出生,夫妇俩就搬离了东京,在藤野附近一个叫Akiyama的村子落了脚,自觉实在无法在石屎森林(广东话里,“石屎”是混凝土的意思,石屎森林即形容高楼耸立的都市)养大孩子。两口子在这里买了一块森林中的地,用大半年的时间建起了房子,慢慢地把木工房也建起来了,并取名为“Y.E’S Studio”——Y是丈夫的姓名缩写,E是Emiko的缩写。

“热,热!太热了!”Emiko用手拉扯着被汗水浸湿的衣领对我们说。这里的天气有些像四川阿坝的夏日,午间在室外没有遮罩的地方久待,脑子都有可能被烤糊。我们随意逛了逛,赶紧上了车,直奔拉面店。坐在空调房内,各自吃完了一碗夏季特供的清凉面条。“以前,我从未想过去中国,不知道去那儿干什么。认识了你俩,我便好想去看看。”Emiko提起来中国的模样,怯怯地,很可爱。“你可以来参加下一届的‘东民村’活动(2018年计划在上海举行)!还可以把木制家具卖到中国来!”行木建议道。

东京有座高尾山,一个人去太孤单

DSC00415

这是一座属于都市的山,让人们能迅速逃离琐碎的日常,静默远观那亦幻亦真的东京都。
当我第一次踏上高尾山,便有幸与本地从事自然教育的工作者坂田昌子女士(MASAKO SAKATA)、盖娅自然学校的橙子老师、中日公益伙伴的Fancy姐等志趣相投的朋友一道,从后山登入,独辟蹊径,体验了一回日式生态徒步之旅。
坂田女士的讲解,令我印象深刻,是真正触及心灵的语言。在即将结束时,坂田女士让我们站在溪边,用双手反掌捂住耳朵。只需稍微改变耳朵的构造,我们就能听到更富有层次的声音。水泥只有一种声音,然而,在森林里,闭上眼睛,用耳朵、鼻子去感受,就会触及不一样的世界。水声不仅变响亮了,而且极富变化,像流淌在心间、弥漫在山谷之中的钧天广乐。

“日本行·藤野”专题连载完结,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