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鉴定论文,主要阐述两个问题,首先确认新老,二是确认后论证其年代。 通过对这件玉象,进行长时间工艺特征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基本年代考证;以及从玉象的风格特征上;表面的光亮度和老化的质感上;特别是纹饰线条的工艺技术处理方面,都具备多项老旧的证据和年代的证据: 1 确认老旧的基本要领,首先是考察器物的包浆。 而所谓皮壳包浆,不过是器物表面的沉积物,和玉器材料本身的老化衰减。这件玉器虽然曾被清洗盘玩过,但是一些部位仍然有残留沉积微粒。器物的绺裂部位,渗透曾入过土的受沁色。 玉表面的老化衰减,表现在不规则的腐蚀斑坑。这些微斑形成的原因,是入土对玉的侵蚀造成的。 赝品伪造这些特征,无论坑斑结构,受沁渗透,与真品对比均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2 玉表衰减的另一条证据是,手的盘玩触摸后,使器物表面亮度逐渐弱化,逐渐低于纹饰线沟内的亮度,这是真品的标准。 要知道古旧玉器成形后的光亮度都是一致的。当长期触摸,被触模的部位,逐渐降低光亮度,与纹饰线沟对比形成光亮差别。 但是赝品以强化抛光手段,对整体轮廓进行抛光,造成了被触摸部位的光亮度,高于纹饰线沟内光亮度,从而曝露了造假的证据。 3 玉象的线条纹饰釆用半坡工艺,线沟内没有明显的磨削线痕,光亮度高于整体亮度。可见这是缓慢的细磨的亮度,也只有细磨才能使线沟与平面交角锋利,说明这个时代并没有抛光工艺。 线沟与整体光亮度,完全是磨出来的光亮度。这种传统工艺十分费工费时。赝品为了省工省时,以强化抛光手段取代传统的磨光工艺,由于现代的抛光材料和高速的抛光手段,不但亮度高于真品,而且会造成线沟与平面形成倒角度。 通过与真品对比,真与假加工磨制的方法和手段不一样,特征也一定不一样,因此能够找到造假的证据。同时这也是确认古旧玉器的证据。 4 唐代玉象的造型风格,与这件玉象的造型结构及表现形式相似,主要表现在玉象的眼睛。 首先要磨出隆起的眉骨,然后在眉骨下方,用细线条表现眼睛;鼻孔用圆头钻磨成圆凹形,这是很多时代都采用的,鼻孔的加工方式;象耳以及腿和脚的工艺处理手段,是唐代玉器常釆用的磨制处理手段,玉象表现的特征和工艺效果与唐代玉器基本是一致的。 5 器物泛红部位,像似仔料的氧化皮层,实际上这是玉象的受沁颜色,因为仔料的红皮色,与受沁红色两者形成的条件不一样,表面的老化质感和结构也不一样。 而且器物的其他部位,也有不同程度的红色沁斑。赝品伪造黑色受沁釆用提油手段,红色沁釆用烧手段,这些强化染色的渗透结构与真品是有区别证据。 老旧的特征还包括,整体的光亮度,象背弧度的磨制效果,都具备老旧的证据。唐代的特征包括,半坡工线条内光亮度,象鼻和鼻孔的磨制特征,象的整体风格特点等等。 这件玉器虽然较大但仍然有孔可以穿戴,而且是传统的手握把件,很值得收藏。 视频鉴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