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姆渡遗址发现充满“高科技”的木构件,考古专家说:这是创举

 历史解密坊 2019-03-02

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活动。在我国古代社会,人类使用的工具以木石为主,其中,木制工具容易受到腐蚀,不易保存,因此遗留下来的较少。但在挖掘河姆渡遗址时,却意外地发现一些充满“高科技”的木构件,为何考古专家会将其称为“创举”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1973年,罗江公社在余姚市河姆渡镇修建排涝站,当基地挖到3米左右时,工人们竟在土内发现大量的陶瓷片,负责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后,赶快命令众人停止手头的工作,并向上级文化部门报告详情。

当地文物所的专家赶到现场后,立即展开调查,最终确定该地存在遗址。经过一番商议后,专家们决定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的发掘。

专家们在发掘的过程中,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器、陶器、木器等物品。但在众多文物中,有几根腐烂的木头却成功地吸引到专家的注意,它们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河姆渡遗址的原地为6000—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部落,当地的房屋建筑风格以干阑式长屋为主,这种房屋在搭建过程中主要选用木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地人的搭建房屋技术非常先进,而“榫卯构件”是最了不起的技术。

以现代的眼光看“榫卯构件”并不稀奇,它甚至是一名工匠的必备技能。但是,大家要知道这项技术出现在7000年前,在当时社会中,它属于高科技范畴,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技能。而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头,就是榫卯木。

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这项高科技在部落修建房屋时该如何应用。

榫卯结构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用木头搭建主架构时,会出现一个不足点,构成的框架因为连接不牢固,而缺乏安全性。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他们将两个木头件连接前,先采用一种凹凸结合法先连接,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它们二者相结合后,可以解决木件不易衔接的缺点,并使之牢固,稳定,增加抗震性。

当然,河姆渡木构件还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榫卯结构,可是它却是7000年前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从房屋修建到日后保护,榫卯结构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高科技”木构件被河姆渡人发明出来后,便被后人广泛应用。如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雍和宫牌楼,这些著名的建筑物的木结构在处理的过程中,都应用了榫卯结构。

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结构,已成为我国最早发现的木结构。专家看到它出土后,忍不住感叹:这是创举。因为榫卯构件不仅仅代表着河姆渡人的智慧,更为后人创造了各种复杂的“榫卯构件”的拓展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