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二)

 西安国康马YH 2019-03-02

本文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张世民教授在《老年髋部转子间骨折》专著中、关于老年髋部骨折相关的基础理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今天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分类的临床意义、作为分类基础的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并对转子间骨折分类系统进行了概述

今天,我们将介绍转子间骨折分类系统中的六种:Evans分类、Evans-Jensen分类、Boyd-Griffin分类、Kyle分类、Ramandier分类、Ottolenghi分类。


转子间骨折分类系统


1.Evans分类

1949年,英国医生Evans通过对10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保守治疗(闭合复位骨牵引)和22例角度刃钢板手术治疗的分析,按骨折的稳定性(骨折线的方向)和不稳定骨折经手法操作后获得稳定复位的可能性,将转子间骨折分为二大类五个亚组(表2,图1)。

▲ 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Evans分类(1949)

Evans认为,稳定复位的关键是恢复后内侧皮质的连续性(相互砥着),内侧皮质结构破坏(cortical destruction,即粉碎)和不能复位的相互重叠(unreduced cortical overlap),都是骨折不稳定的征象。

▲ 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Evans分类

转子间反斜骨折(reverse oblique fracture,图2)最早由Evans从普通的转子间骨折中予以鉴别,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反向斜行的骨折线(即反转子间线)从内侧近端向外侧远端走行,导致远侧骨折段因为内收肌的牵拉而有内移的倾向。其实,许多粗隆下骨折的分型中也包含了这一类型。

▲ 图反斜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2.Evans-Jensen分类

1975年,丹麦医生Jensen和Michaelsen对Evans分类进行了改良(表3,图3)。他们认为,随着大、小转子骨折块数目的增加,手术内固定后骨折的稳定性也相应地降低,首次提出了外侧的大转子骨折对稳定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 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Evans-Jensen分类

1980年,Jensen等报告了用现代内固定技术(动力髋螺钉、近端髓内钉等)治疗的234例患者,以初始获得的骨折复位和以后的丢失作为评价指标,对比了5种不同的骨折分类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发现这一改良的Evans-Jensen分类法较其他方法更加有效。

▲ 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Evans-Jensen分类

3.Boyd-Griffin分类

1949年,美国医生Boyd和Griffin在报告股骨近端骨折(从股骨颈关节囊外至小粗隆下方5cm的范围,包含了转子间和转子下)时,提出了这一分类(表4、图3),首次注意到了转子间的矢状面和冠状面骨折线。

▲ 表股骨近端骨折的Boyd-Griffin分类

▲ 图股骨近端骨折的Boyd-Griffin分类

4.Kyle分

1979年,美国医生Kyle在Evans分类的基础上,将股骨转子间骨折按照累及的范围和移位程度,分为四型(表5、图5)。

▲ 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Kyle分类

▲ 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Kyle分类

5.Ramandier

1956年,法国医生Ramandier根据骨折线的特征,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在法语国家使用广泛(表6)。

▲ 表Ramandier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

6.Ottolenghi分

1964年,法国医生Ottolenghi依据骨折线与大转子窝的关系,将骨折分为二种类型(图6):

  • I型,骨折线位于大转子窝内侧

  • II型,骨折线位于大转子窝外侧

在II型骨折,其骨折线较通常更偏外侧,所有的外旋肌小肌肉止点均在近侧的头颈骨块上,致使其外旋,骨折端在后方形成开口。因此,复位时必须外旋远侧的股骨干。

▲ 图Ottolenghi转子间骨折分类(19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