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无人问津, 现在争破头皮, 原来都是教师职称“惹的祸”

 昵称cZwA4 2019-03-03

前一段时间,我的朋友打来一个电话,述说她的烦恼:朋友是县直幼儿园的一名幼儿教师,去年,在笔者的指导下成功立项县级课题,后来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县级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作为课题主持人成功立项市级课题,近段本该结题,却遇到了一道难题,关系不错的同事该评审中级职称了,其他条件都够,唯独缺市级课题一项,于是请求朋友把课题主持人名字换成她。朋友真的是左右为难,不给她吧!平时关系都很不错,明摆着得罪同事。给她吧!自己争取个课题已是非常困难,今后对于自己来说会更难,况且开题、中期报告、双月报材料都是自己一字一字码的,过程性资料都是自己和课题组成员付出辛劳获得的,现在拱手相让,对于自己来说,岂不可惜?

就依笔者当地而言,多年前,很多老师不知道课题为何物。十年前,由于工作需要,我兼职负责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而申报课题是其中一项。当时,课题和论文作为并列条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选项,二选一时,绝大部分的老师都会选择撰写论文。那几年,任凭我怎么动员、怎么劝说都没人申报,可这项工作也不能空缺啊!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任务:每年申报并完成一项课题,深耕领域,在课题研究中实现自我成长。那时候课题没有指标限制,做的人比较少,立项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儿,只要思路清晰、内容充实,一般都会成功结项并获奖。于是,出于个人爱好,从县级、到市级、再到省级课题,笔者一一尝试,辛苦耕耘的同时小有收获,获奖证书成了“副产品”,也让笔者后来顺利晋升中级职称。

2014年,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改变,对于教师来说,课题成为了必选项(当时,还不知道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为何物),过去想立什么级别课题就立什么级别的,现在变得不可能,也就是当课题和教师职称相挂钩时,一年只分一个市级课题指标,课题成为了香饽饽,成了教师争破头皮都想加入的一件事儿,此时,才觉得课题是如此的珍贵。

在笔者学校,还有一件啼笑皆非的事儿,2014年版教师职称标准中高级职称要求城市教师业绩条三为省级课题前三名,有位教师争着抢着要申报省级课题却无疾而终,县、市级课题对于她来说“没用”又不愿意做,2018年版对此项条款修改降低为市级课题,高级别的自己做不来,低级别的不屑于做,现在课题项她一个也没有,还是生生被职称排除在外。

现在想想,是不是功利心在作怪?申报课题本该是教师基于真问题开展的真研究,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良好契机,现在却成了个人评审职称的重要筹码,这样一来不是偏离了课题研究的初衷?教育科研课题不是只有专家学者可以做的事儿,也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般的高不可攀,一线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果,也才能顺顺利利的为自己的职称铺平道路。

您认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有必要做课题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