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历史曲折坎坷,虽然成长速度快,却因这一战错失霸主地位

 难得知巳 2019-03-03

文章:必读历史

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国家,作为一个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小国,突然成长为影响战国时代的一代霸主,和当时的几个大国例如秦国、楚国、齐国等国打的有来有回,而且胜多败少,实在是让人意外,而晋国的历史更是曲折坎坷,刚开始便经历了长达60多年的内乱,可以说晋国的成长十分的让人惊叹和意外,而在晋国称霸期间晋国所面对的最难缠的对手便是楚国。

晋楚争霸可以说占据了晋国战争次数近一半之多,可以说晋国所参与的战争之中有一半都是在和楚国进行作战,而在经过了城濮之战的大胜之后,晋国的威望和国力成为了春秋中原当之无愧的霸主,齐国作为曾经的霸主地位衰退,楚国作为霸主最有可能的继任者被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晋国打的大败而归,其他的弱小国家在看到楚国这样一个强国也被打的吃了大亏,直接臣服于晋国,晋国的威望空前的强大。

在晋景公三年,距离城濮之战已经过去了36年,这期间晋国的霸业已经经历了晋文公和晋襄公两代的巅峰时期,而晋国的国力已经有了些许衰退的迹象,但是晋国的死对头楚国却是在这期间潜心发展,在楚庄王的治理之下国力迅速攀升,而且重新成为了对中原霸主争夺的有力人选,在楚庄王完成了讨伐完陆浑之戎后,楚庄王观兵于周郊,甚至向周王朝询问周鼎的大小,大有周王朝其实也是唾手可得之意,可见楚国在当时的国力和军力有多么的强大。

而在同一年春天,楚庄王开始了争霸的动作,首先就对郑国突然进攻,郑国国力太弱,只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就被攻克,而同年6月份,晋国的援兵才姗姗来迟,而在晋国军队刚到黄河岸边就听到郑国投降的消息,这让晋军对继续出征还是打道回府产生了争论,中军将领荀林父认为既然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不如等到楚国的部队回国之后在对郑国进行进攻,可以看出来其实晋国军队内部也对是否和楚国进行作战产生了分歧,而上军的将士更是认为楚国讨伐郑国也是对之前属国不忠的报复性攻击,于情于理都是符合当时的道德舆论的。但是上军佐先毅则不同意。

上军佐先毅认为晋国之所以成为中原霸主就是因为军力的强盛,战场上所向披靡,如果在这时不对楚国军队进行攻击,必将有损晋国作为霸主的威严,拱手将郑国交给楚国更是直接把霸主之位让给了楚国,随后率领中军佐直接渡过黄河,其他部队看到上军佐如此坚持,也就跟随渡河进军,而楚军这时正在黄河附近,准备取水之后就返回楚国,听闻晋军渡河的消息,庄王一开始觉得还不是和晋军正面交锋的时候,但是伍参向庄王建议,晋军的将领不才,荀林父的治军本领不高,而先毅则刚愎自用,而且其军队内部意见不和,这时候正是决战的大好时机。

而晋军在渡河之后便驻扎起来,郑国看到晋楚即将开战,为了讨好晋国,向晋军将领提议,趁楚军还在准备时乘其不备突然出击,而郑国也可以在这时对楚军进行背刺,一举消灭楚国军队,但是晋国军队内部又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就应该听从建议一举歼灭楚军,维护晋国霸主的地位,而另一派则认为郑国也不过是墙头草罢了,此次出击如果郑国提供的情报有误则会让自己遭受损失。

晋国在一旁争论之时,楚国则为作战做好了准备,一方面先派遣使者去晋军那里请和,而有一方面派遣军队前去挑衅,而楚国派出求和的人,一心想的也是趁着这次大战建功立业,所以并没有真的希望能够和晋国保持和平,于是做出了很多挑衅示威的举动,晋国内部看到这个情况也开始出现了动摇,主战和主和派纷争极大,甚至还有人偷偷准备好了渡河撤退的船只,再这样的情况之下时,晋国也决定派人过去看看情况,但是派出去的部队却遭遇了楚王亲自率领的部队的还击,晋军看到前线遭遇楚王御驾亲征,于是立刻派人接应,楚军这里看到楚王出去之后晋军突然派兵,担心楚王安危,于是全军出动,这下直接让晋国军队不知所措,因为一开始就没有下定决战的决心于是直接散作一团,只有一支军队做足了准备和楚军进行了一天的战斗,随后便撤出了战场。

这次的战斗让晋国丢足了脸面,更是直接将霸主之位拱手相让,很多小国看到了晋国如此狼狈,纷纷投靠了楚国,晋国的地位就此降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