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的历史地图|洛阳,书院从此始

 轻风无意 2019-03-04

书院的历史地图|洛阳,书院从此始

洛阳丽正书院

洛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西安并称为中国的两大古都,这里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一学派以“洛学”为名,享誉海内外,正是洛阳籍程颐、程颢兄弟所创。

二程受业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对周的思想继承发展,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后世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进一步发扬理学,使其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追溯历史渊源,从学校方面讲,中国的第一座书院丽正书院建于唐朝东都洛阳,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宋明时期,朱、陆、王等经世大儒又以“洛学”为源,将理学传遍大江南北的书院。

在书院发展的历史上,我国古代的书院有三种功能:藏书、教学与祭祀。从“书院”这一名称可知,书院的诞生与书有关。唐朝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命大臣们整理内府藏书,一年之后,将洛阳乾元殿更名为丽正修书院,丽正书院正式成立。丽正书院,是为修书、藏书之所。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都知丽正殿修书事”张说等大臣商讨封禅之事,在集仙殿赐宴诸官,君臣相谈甚欢,玄宗说:“与卿等贤才同宴于此,宜改集仙殿曰集贤殿,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并下诏书,称“仙者捕影之流,朕所不取者;贤者济世之具,当务其实。”意在集天下贤才,济治当世。丽正书院自此更名为集贤院。

书院的历史地图|洛阳,书院从此始

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极为重视书院发展,常前往书院会饮群臣,并亲自讲学

开元年间,朝廷对文化事业极其重视,从开元六年到开元二十八年的22年间,在张九龄等人的努力下,5座书院先后建起。以这些书院为依托,官府展开了修书藏书、讲儒论道、撰集文章、招贤论典等一系列的文化学术活动。

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皇帝有时会亲自前往书院讲论儒道,《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均有记载:“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足见统治者对书院活动的重视。

当时的中书舍人陆坚因自负文学之才,瞧不起集贤院的诸学士,认为财政上给予学士们的优厚待遇属于白白浪费,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他同大臣们议论此事,想建议玄宗撤销书院。张说反对道:“自古以来,帝王们功成名就之后往往有骄纵奢靡的过失,有的兴建城池,有的纵情声色,如今皇上崇尚儒、道,亲自讲学论道,勘定图书,对学者关爱有加。当今的丽正书院,负责的正是天子的礼乐事宜,花费虽然繁多,益处却非常之大,你陆先生的这番话,实在是目光短浅!”玄宗知道了二人在此事上的争论,便开始冷落陆坚。

唐代书院讲学,除了帝王“躬自讲论”,还包括学士为皇帝讲论文史,学士对写御书手、书直等人的教学活动。

然而,唐代书院教学活动的受众,并不是像官学或私学里那样的学生,而是有着公务员身份的一群人;论其从属,也依旧是官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性质如同太学和国子监,讲授的是朝廷之学、帝王之学,而我们现在谈到的书院教育,其组成形式是以私人创办为主。

秦汉以前,中国的私人办学已经有所发展,孔子的杏坛讲学是最著名的一例。到了汉代,私学以精舍、精庐等为主要形式,传授儒家经典。两晋时期,私学迎来一个发达期,当时的名儒聚徒讲学,生徒可以达到几百、几千人。有唐一代,书院始建,而书院真正作为聚徒讲学之所,始于五代时期,殆至南宋,才石破天惊,有了波澜壮阔之势。

五代凡70年间,军阀混战,逐鹿中原,江南地区却比较稳定,加上割据江南的杨吴、南唐统治者比较重视文化事业,使得始于唐代的书院得到了新的发展。据史书记载,五代时期江西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书院有10所之多。马令在《南唐书》中记载:“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物置学宫,滨秦淮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物置学宫、开国子监,乱世之中,这一系列的教育作为实属难得。这里还值得注意的是,庐山国学,正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关于庐山国学,有个有趣的段子。

庐山国学里有位教师叫毛炳,《十国春秋》记载他的事迹说:“毛炳,洪州丰城人,好学,不能自给,因随里人入庐山,每为诸生曲讲,得钱即沽酒而醉。”毛炳好酒,当时有另一位书院教师名叫彭会,彭会好茶,有人嘲笑二者,编了两句打油诗:“彭生说赋茶三斤,毛氏传经酒半斤。”

五代时期,书院教育中有像毛炳这种放荡不羁,讲经为赚取酒钱(毛炳自言“醉者自醉,醒者自省”,实为一种魏晋风度)的讲师,也有进士书院沈彬“相期只为话篇章,踏雪曾来宿此房”此等飘渺的创办者。

《南唐书》中有言:“学校者国家之矩范,人伦之大本也。”足见当时统治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而朝廷之外,当时的文人学士,也开始了自觉走入山林、聚众讲学的文化行为。譬如匡山书院创始者罗韬淡泊名利,清修苦学,建书院教学授徒于东匡山下;如留张书院创始者张玉挂冠归隐,建书院讲学;再如梧桐书院创始者罗靖罗简兄弟从徐铉游,朝廷“辟召莫能致”,聚徒讲学梧桐山上,等等,等等。

战火频繁,家国破碎的年代,中原士人南迁,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进一步南移,饱学之士偏安一隅,不求宦达,以终日讲学当做人生寄托。这一时期创建的书院,虽不像南宋时期的书院一样洋溢着理学大师们鸿心伟愿,却为两宋时期的私人办学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基础。

(原创自志道教育所属杂志《时代教育·人物》 杨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