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墨原 / 古琴木胎,切忌“四虚”

 唯诚尚虚 2019-03-04

梅庵琴曲《长门怨》

弹奏:西安梅庵琴社 张丽 

用琴:西蜀半岭制 仲尼琴 面杉底梓,后经西安张墨原贴橡木百纳,琴铭铁镜。

古琴木胎,切忌“四虚”  

       不良之琴,往往有“四虚”之病。其病在于木胎。宋代田芝翁所辑《太古遗音》一书,明确指出,四虚之病,乃兑虚、散虚 、清虚、浊虚。现就此四虚,结合我个人的斫琴经验,发表一点粗浅见解。
       先说兑虚。兑者池沼也,兑虚指槽腹过大,也就是共鸣腔过大。古今中外所有的弦乐器都有共鸣腔。共鸣腔作用,是形成驻波,增大共振。共鸣腔大,驻波就强,音量就大,但不能过大,否则某个频段的驻波就会被过于加强,这时,琴的音色就会出现下列情形
       1,散音发空,发燥;
       2,按音不匀;
       3,泛音迟钝不灵敏(也会有个别泛音非常灵敏);
       单从音色而论,“兑虚“的琴容易做,槽腹挖大,底面具薄即可。此类琴声音大,散音余音长,弹速度慢的曲子尚能接受,可以讨好部分初学者,但在弹奏水平比较高的人眼里,这样的琴终究还是廉价不堪用的。
       如何避免兑虚,我的方法是保守为上,面板挖木宁少毋多,槽腹宁小毋大,边挖边敲,敲时以二指捏琴肩边缘处,琴头朝上,琴腹对人腹,龙池对胸,凤沼对腹,以指扣岳山处听音,初挖是多叮叮之声,再挖渐有咚咚之声,此时宜放缓速度,弃铲而用凸面刨,细修边墙及音梁,顺便修纳音,当出现“嗡嗡“声时停手,继而用刨修薄纳音,当“嗡嗡”声中能透出“叮叮”声,同时,人体腹部也能感受到面板带来的震动时,面板木胎声学施作就算完成。
 
        再说散虚,散者溃散之意,指琴体合胶不牢而脱,导致音色浅且虚浮,散音有“拖尾音”。以我个人经验,出现此病的琴,多系选胶不当,粘合草率,使木胎面底不能够上下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震动体系,从而产生了分割震动而产生的毛病(拼板及百衲琴另当别论)。
      我的解决方案,是用生漆调动物胶(点漆法)为主,附以生漆调鹿角霜法合琴粘结,绝不用化学类胶粘剂,具体施作工艺如下:
       点漆法:
       取动物胶适量,鱼鳔、猪皮、牛皮、食用明胶均可,隔水蒸煮至稀薄液体状后,降温片刻,不烫手时兑入等量生漆,然后用筷子大力搅拌均匀,达到柔软似嚼过的口香糖,挑起能拉出很多细丝时,为成品。保存成品非常简单,可以没入清水中密封备用(使用时要摔打去水分)。施作后缚绳入荫,七天左右取出,再以生漆调鹿角灰补缝。
       最后说浊虚与清虚之病,浊者,笃厚也,清者,轻而上扬,以我个人浅见,浊虚与清虚之病,都在底板,是底材与面材配比不合适而致。相对面板而言,底材厚重则浊虚,轻薄则清虚。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古琴木胎的面底比例关系。
       关于古琴木胎面底比例关系,中国人很早就高屋建瓴的涉及到了:《周易·系辞·上传》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谓大衍之数,其实就是黄金分割比率0.618。

       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古希腊先哲毕达哥拉斯 ,在一次散步中,听到铁匠打铁声比往常悦耳,于是找到铁匠测量了铁砧和铁锤,并通过随后不断的测量研究,他发现声音的差异变化与发音器之间的轻重比例有关,当比例接近1:0.618时,声音最令人满意,最理想。
       文明求同,文化求异,东方西方因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乐器表现力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自古就研究面底比例关系并加以表述,只不过表述方式不同而已,中国大部分读书人重文轻理,绝大多数工匠又不太读书。于是不知不觉中,早就已经存在的东西就渐渐近乎失传了。
       为避免浊虚和清虚之病,我个人的做法分两步:

       第一步,根据面材选定底材,面材轻而坚者,如云杉、白桐等,则配梓木等轻柔之底材,面材重而坚者,则配重而柔之底材,如蜀桐面配桃花芯底,雪松面配黄柏底、棠楸底,杨木面配柳木底等。

       第二步,面板完成后称重,乘以0.6(理论上应该乘以0.618,但刮完灰胎后,面板所用灰胎要比底板重,故略作调整),得出一个重量值,然后把底板的重量调整至接近这个值(注意铜锣原理,龙池凤沼多留肉,减薄尽量减边缘)再合琴。
       读书求知,但有所得,则身体力行。以上,是我读《太古遗音》并理论结合实践的结果,定有鄙陋,不对之处,望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