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卫星的24节气 |《石一周刊》第108期

 涤砚堂 2019-03-06

《二十四节气》 2003  张卫星


如果说《一个人的郑州》表达的是张卫星在艺术探索中的犹豫与不定,个体生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他对摄影形式和意义探索的开始。那么《中原·24节气》(2003)则是他摄影创作探索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他在这个作品中似乎找到了从容与自信。

《二十四节气》 2003  张卫星

2002年,张卫星精心选择了郑州西郊中原农村一块普通的田地。这块地一年种两季农作物:冬小麦和玉米,有着中原传统农业特征。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与作物紧密相连,生生不息。这一次,张卫星郑重的以玛米亚67中画幅,彩色反转片在同一个机位,同一个视点,在时令与节气变换的节点,去观察、记录这块土地上生命的出生、成长、变化与衰老,直到消亡、重生的往复过程。立春,年之首,田地里覆盖着白雪;春的到来,麦苗返青;小满后,麦苗抽穗;夏日,金黄麦浪的收割;雨后,玉米苗的破土而出。盛夏,玉米的疯长与葱郁,秋日的收获。晚秋,玉米杆在秋风中倒下,小麦又被撒播。寒暑往来,光阴荏苒。这是《中原·24节气》所直接呈现的物候变化与生命往复。  

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张照片,共同建构了一个中国传统时令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对应关系,一个人与土地、自然的视觉样本。作品以节气为序,展示了生命的轮回与往返。作品在张卫星郑州嵩山开物工作室的墙上,整齐的排列着。可见,此作品在他心中的位置与份量。

张卫星和他的《二十四节气》 2016  石战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人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原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以中原为本,张卫星处中原腹地郑州,借以摄影这一现代性工具,在“一个人”的孤独中向着自然,向着传统进行了跨域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对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生命、伟大与平凡的观察与思考。

张卫星的《中原·24节气》是较早地以摄影媒介,艺术性地反映这一重要物候现象,探求生命意义的摄影作品。(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作品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能够感受到张卫星在其摄影艺术形式探索的努力(定点拍摄,系列并置)与内容主题的发掘(存在与时间)。《中原·24节气》的观察、记录与呈现,也是张卫星与自然的一次认真交流和一次自我的审视。也由此,他向着自然与质朴,关注普通生命中的不凡。也由此,他的摄影向着日常的生活而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