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称“螽斯”,即今之“虫子”

 昵称535749 2019-03-06

一光

东北老男,敞履宽衫;勤于思考,以防脑瘫。2小时前

(作者:杨一光)

500

     前著一文《说说“螽斯羽”》。关于什么是“螽斯”,一直说法不一,而我则认为,这“螽斯”其实就是后世所谓“虫子”或“虫豸”的本语。即文词“螽斯”在坊间口语中一直都存在,只是读书人不辨其本来,遂以“虫子”或“虫豸”记写之,是故今人只识“虫子”而不知“螽斯”为何物矣。

     今称虫子之“虫(chong2)”者,本是“蟲”的简体,而“虫”则是另一字,读“hui4”,其与“它”、“也”本是一字,是泛指蛇、蜥蜴等鳞甲之虫,而“蟲”省作“虫”,并为今之简化字所采纳,遂与读“hui4”之“虫”混同为一形,是故其本读“hui4”者,则鲜有知矣。

     其实这“蟲”也是个讹字,而其正字就是这螽斯之“螽”。虫类绝匿与冬日,故字从“冬”,且亦从“冬”得声。而其下形“(虫+虫)”,即从双“虫(hui4)”者,则是虫数众多之谓。由此可知,这“螽”本是泛称,即泛指冬季隐身藏迹的各类虫子。后来“螽”字讹做了“蟲”形,于是才有了“蟲”、“ 蟲(虫)子”或“蟲(虫)豸”一类的使用。而“螽”则因鲜用,而几为废字。

     “螽”的本义应该是虫子,即泛指虫类,这泛称之虫后来写作了“蟲”、“蟲(虫)子”或“蟲(虫)豸”,即“螽”的词义被顶替或挤占,是故其本义缩小,遂有泛称变成了专称,即专用来指某一类虫,此即是“螽斯羽”之“螽”。

     “螽斯”本作“斯螽”,《诗·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斯”有指代义,可释之为“此”、为“这”,“斯螽”也就是“此虫”或“这类虫”的意思。而“螽斯”则是“斯螽”的颠倒之谓。颠倒成文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其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可以错综其词,增添文彩。如《楚辞》:“吉日兮辰良”,“辰良”即“良辰”。如《诗·大雅·既醉》:“釐尔女士,从以孙子”,“女士”即“士女”,“孙子”即“子孙”。又如《诗》有“制彼裳衣”、“如鼓瑟琴”句,“裳衣”、“瑟琴”,此皆颠倒成文之例。是知“斯螽”与“螽斯”本是同指。

     据《诗·螽斯羽》可知,“螽斯”之为虫,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善鸣,其二是多产。是故有人认为“螽斯”就是“蝈蝈”。蝈蝈为鸣虫,所以至今还有人逮之将在笼里,以听其鸣叫为乐。但蝈蝈是否多产则不得而知。蝈蝈为蝗属,然蝗虫多产这是事实。即其繁殖能力极强,以至来则铺天盖地,去则禾草皆无。并因此而形成灾害,所以,这“螽斯”者,虽不一定旧是蝈蝈,但肯定是属于蝗类的虫子。

     总之,“螽斯”本指的是蝗虫,蝗虫容易为害,古人对之印象深刻,是故以专名称之,后因“蝗”字而兴,“螽斯”则成了文物形的词汇,即只能在古籍中见到。但在口语中,他还一直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蟲(虫)子”。或者说,“螽斯”与“蟲(虫)子”、“蟲(虫)豸”实是出于同一语源,且前者应是后二者的本语。

    清代之文字学者段玉裁曾感叹:“鄙人能通其语者,文人士大夫不能举其字。“螽斯”成“虫子”者,或即此之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