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药界的下一个颠覆在哪里?| 药明康德健康产业论坛速递

 panpan研报社 2019-03-07

▎药明康德/报道

3月5日药明康德健康产业论坛上午的最后一场讨论中,四位嘉宾一起探讨了医药健康产业界通往未来的道路。嘉宾中,有清华大学药学院的终身教授,英国生物工业协会主席,百济神州创始人,还有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的合伙人,以及启明创投的主管合伙人。

嘉宾定义了自己眼中的“颠覆”,也探讨了有望带来下一个颠覆的诸多举措和技术。正如他们所言,很少有行业像生物制药产业那样,产业链条那么长,试错的成本那么高,研发的时间那么久。只有真正利用上所有可用的资源,才能加速迭代过程,降低迭代成本,让产业跨上新的台阶。在医药行业多年的丰富经验让他们更能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让我们看一看他们眼中,医药界的下一个颠覆会是什么。

主持人:

梁颕宇女士,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嘉宾:

鲁白,清华大学药学院终身教授

Jane Osbourn博士,英国生物工业协会主席,MedImmune研发副总裁

John Oyler先生,百济神州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易诺青先生,高瓴资本合伙人

医药界最可能发生的颠覆性变化?


本节讨论的主题是“医药界的下一个颠覆”,主持人梁颕宇女士首先请参与讨论的四位嘉宾提名他们认为最可能发生的医药界颠覆。

鲁白,清华大学药学院终身教授

鲁白教授认为,医药界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能够称得上是颠覆性变化的事件要能够加速行业发展。从生物医药科学角度来看,鲁白教授相信基因编辑会是下一个产生颠覆的技术。基因技术从发现到临床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发展十分迅猛。另外,他还认为神经生物学也正处在颠覆的边缘,神经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将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而迅速产生变化。

Jane Osbourn博士则认为医药界的颠覆不能求快,而是需要时间的积淀。在过去的25年间,Osbourn博士在抗体研究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学界尚不能完全理解疾病产生和治疗的通路和机制。她的眼中,组合疗法、基因递送会是医药界接下来极有可能发生的颠覆性变化。

John Oyler先生,百济神州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John Oyler先生讨论了政策变化对医药界可能产生的颠覆。中国的医保体系纳入了更多的新药,尤其是癌症治疗药物。中国14亿人口和400万肿瘤患者能通过医保获得抗癌药物,对医药行业而言是一件影响巨大的事。同时,中国加入了ICH,在临床实验方面正在与世界接轨。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会变得更简单易行,更多资源也会相继进入中国。Oyler先生指出,因为这两项巨变,“医药行业必须将中国纳入临床试验的版图中”,并为新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易诺青先生对于Oyler先生的意见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市场评审政策、支付方式发生的变化将会使过去十余年间在生命科学领域积聚的力量爆发,并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由于本土甚至全球范围的市场巨大,企业发展的前景也具有很多可能。中国的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后,其合理的定价将会惠及到更多患者。

科技能如何颠覆医药行业?


除了政策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也让人对医药界接下来产生的颠覆充满想象。又有哪些科技发展会带来新的机遇呢?在座的四位嘉宾也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易诺青先生认为,医药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一定是在围绕人们不断变化的医疗健康需求基础上,多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比如,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领域,高瓴资本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参与构建围绕患者的院前、院中、院后健康服务体系,而且还布局药物研发企业、医院、药店、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就是希望充分发挥资本整合资源的积极作用,让数据创造价值,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在技术与产业、线上与线下等多个维度的融合创新,推动整个产业变革升级。

易诺青先生,高瓴资本合伙人

John Oyler先生特别提到了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性:“我们相信要利用多种方式达成目标,数据科学、AI技术可以在很多步骤中得以利用。”作为一个新药研发从业者,Oyler先生说:”不仅仅要诚实对待研发,更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

鲁白教授也很同意Oyler先生对新药研发的见解。他认为:结合新技术,中国在药物研发中将拥有巨大的潜力。AI技术在临床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它可以成十倍甚至数十倍地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若能把临床研究国际化、规范,中国一定在这个方面大有作为。“同时,鲁白教授还补充指出,细胞疗法、免疫疗法的相继出现是非常令人激动的;RNAi技术和基因疗法也在逐步成为现实。在接下来的5-10年内,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这几个领域。

Jane Osbourn博士说:“在质量和生产等环节高生物类似药的表现是我们接下来在科技发展中应该把握住的机会。”在中国,提高新药的可及性十分重要。利用科技手段,可以在更早阶段对疗法做筛选,并获得理想的组合疗法。

深化合作:实现医药界颠覆式创新的基石


不论是政策变化,还是科技革新,都与深化各类合作紧密相连。中国在临床试验和医疗支付上的新变化让国际间的合作更加密切;新技术的发展也要求不同机构、不同流程之间紧密联系、共享资源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鲁白教授提出,中国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合作。目前中国患者的高度集中为临床试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并将大大节约临床试验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若能打通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平台并实现共享,临床试验将可以更好地利用AI等新技术,加速实现变革。

Jane Osbourn博士,英国生物工业协会主席,MedImmune研发副总裁

数字医疗亦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比如整合不同来源、不同属性的数据。Jane Osbourn博士说:“我认为颠覆很多时候来自于多方力量的合作,并且需要时间的历练。”她还以富有潜力的数字医疗为例:“通过把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和生物标志物指标相结合,我们有望达成更好的个体化治疗。”而药物剂量使用的个体化会大大降低用药成本。

易诺青先生也认为医疗数据的解读需要和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合作,以便更好地利用AI技术,转化其中有价值的数据内容。他说:“生物制药产业流程长、迭代成本高、迭代速度慢,只有实现跨区域、跨界合作,真正利用上所有可用的资源,才能加速迭代过程,降低迭代成本,让行业跨上快速发展的台阶。

▲ 梁颕宇女士,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John Oyler先生强调了流程合作的重要性:想要推进创新药的研发,不仅仅需要技术的创新,更需要所有相关流程的配合和支持。他亦表示:“我们要保持正直、诚信,站在科学潮流的前沿,始终恪守最高标准,竭尽所能。”

不论是新疗法的推陈出新,还是临床试验环节出现的新变化,亦或是信息科技的加速迭代,都让医药界的未来充满着无限可能。在下一个十年里,深化合作也会是医药行业的重点之一,它甚至能对颠覆性变化的到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之前,就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期待下一个颠覆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