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观课、议课成为大多数学校常态且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之一。然而在许多校长、教师的视域中,都或多或少曲解、误解、浅解了“观课”和“议课”。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校长王红顺根据近期参与大量的观课、议课活动,整理了关于观课、议课的“新解”。
伴随着学校校本教研从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的“语态”转型,相应的教研方式和角色站位也有所调整。那么,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观课、议课有哪些新要求、新创意?本文试从“七观”新解观课、议课。
背景观
观课、议课前,教师要对支撑这节课的背后信息进行全面了解。比如,学校可以设计一张执教教师名片,主要信息有:执教教师教龄、职称,信奉的教育哲学,践行的教育理念,实施的课堂模式,课型的实验时间;执教班级的学业状况、学习风格、文化氛围、班改策略;本节课观摩目的、侧重点;观摩课适合群体;该课型运行的条件、禁忌;该课型可能的“副作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观课教师能在全面了解执教教师背景下更好地观教、察学,能慎重选择是否移植、推广。
立场观
传统课堂教学研究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为了改变教师,即直接受益者是教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而新时期我们也可以尝试直接改变学生的学,以学“倒逼”教师教的改革。因此,课堂研究不可忽视学生立场,学校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在学生立场的背景下,议课就有了以下的新视角:
议课学生不能缺席。最有权评价课堂、教师的是上课的学生。在初期培训的前提下,教师可邀请不同层次学生代表参与议课,以平等心态倾听学生的看法、想法。
近距离与学生接触,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从“观教”走向“察学”。设立学情观察员,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与小组学生坐在一起,零距离接触,开展基于第一现场、基于实证的学情观察,聚焦学生个体;有序、随机选取观察小组、对象,采取描述和定量方式重点关注、记录学生的学习样态。
向学生直接反馈观课建议。观课者除了直接向授课教师陈述学情记录外,还要直接向本组学生反馈小组学习样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各小组学情观察员协商后,还要对整个班级反馈观学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对策。
标准观
我们信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遵循什么样的议课标准。
核心素养背景下好课的八条共识是:有问题,体现原生态的真实课堂;让深度学习发生的课堂;启迪智慧、改变思维、积淀素养、点化生命的课堂;构建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的课堂;内化规则、习惯的课堂;真实、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自主课堂;不断纠偏的中庸课堂;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课堂。
流程观
针对传统评课中“三多三少”,即当哑巴的多发言的少、说优点的多讲缺点的少、重复别人观点的多能讲出新意的少,我们特别提出“3+1”议课法。操作方法是:参与观课的若在10人以下,则人人发言,超过10人的抽签发言;发言时不准重复别人的观点;讲别人一个优点的同时要说3个缺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另外,议课流程如下:整理各自议课记录,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变无准备即兴发言为有思考的系统发言;执教人谈体会,主要讲设计理念;同事“3+1”议课,即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请首席教师给予提升、总结、理论引领。
跨界观
观课也可以玩“跨界”。
跨校观课:同一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互相观课,次数多了难免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同化现象。若校级结对跨校观课,备课者与观课者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备课者认为,在外校上课要精心准备;观课者要看看外校教师的类型课是如何设计、实施的,因此会带着好奇心来观课。
跨学科观课:跨学科观课时,一些教师听不懂授课内容就会更加关注教学流程,关注学生自学、合作、展示等学习情况,就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另外,学科不同教师授课特点不同,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跨学段观课:小学、中学、大学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观课。学段不同,教师授课风格不同:小学重视情境创设,注重授课的艺术性、趣味性;中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点强化训练;大学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过程的探究性,重结果的多元性、创新性。互相学习,可以互相汲取营养。另外,低段教师明确了高段学习需求的习惯、方法、素养,会更好地为高段学习奠基服务;高段教师明确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学习方法,会便于更好衔接,对症教育。
学生跨班观课:现场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比如推行合作学习时,对薄弱班级可以组织小组长到优秀班级观课,让小组长感知该班学生是怎样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的,思考组长职责,学习常规。
创新观
观课、议课形式新突破。利用微信功能,借助专家现场解说、生成性互动微信观课、议课;带有课后复盘的自我观课具有诊断、帮扶功能的自我邀请观课;临床性质的微格切片观课、议课;师生双向的观教、研学;跨级、跨课、跨校观课、议课;议课在先、观课在后的翻转观课和议课。
观课、议课新样态——多元观教、察学。针对当前观课议课教研活动现状及问题,为了纠偏增效,在总结、拓展、提升部分专家、学者观点基础上,我们探索出观课议课迭代版——多元观教、察学,让传统观议课从“结论+举例”的验证式走向“案例+观点”的探究式;让传统的学科单一同质化复制视角走向多元、跨界、改进、创生的新视角。
观课议课重在观、重在议、重在诊断改进,多元观教、察学重在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多主体的教情、学情真实的协同观察,前者共同点都指向教,期待教师的改变带动学生课堂的改变,而多元观教、察学重在教情、学情双向改变,从间接反馈走向直接反馈,学生优于教师发生改变。
本着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主导思想,先要建立教师议课团、教师学情观察团、专家议课团。同时让同级别班学生组成议课团、学情观察团,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专家议课团”,并在研讨课前召开观教察学会议,简要听取上课教师课堂设计理念、思路、课堂目标;同时双向观课团要分工到位,观课仪器、量表准备到位;观课教师现场建立公众微信群,借助微信拍摄、录像、语音、文字现场互动;现场带着分工进行多元观教、察学。
工具观
单凭肉眼观课早已过时,借助照相机、录音笔、手机等工具,提前研究观察维度、设计相关观察量表进行科学观察已成新时尚。
同时,教师不妨创新观课、议课研讨卡:一是现场观课记录反思卡,二是观课察学交流记录卡。
现场观课反思记录卡包括以下内容:
课例导读:教材版本、单元概述、教材内容概述;该类教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执教教师研究取向,欲解决问题、创新点。
观课准备:学科知识、方法储备要点。
预设的观课目标:自己有什么困惑,想验证、学习、发现、比较什么,想得到什么数据。
课堂观课日志:是观察学生、观察教师,还是同时观察;是单项观察还是综合观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观课的重点。
对执教人所观察角度方面的评价:用事实说话、用理论概况。对执教教师上课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优缺点并重。
观课察学交流记录卡包括以下内容:
议课的交流提纲,自己的第一次反思;发言摘要——执教教师谈体会、观教人员“3+1”议课、学情观察员的发言摘要、专业引领内容;个人议课后的感受和体会,即二次反思;课后问题研讨,教研组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后续学习相关资源链接、书籍推荐。
双卡使用,让观课议课过程从表层看课走向了本质研讨;从随意、碎片化的学习走向精心策划、主题聚焦式的思考;从粗放、低效的一次活动走向精准高效的体验式课程设计;从缺少后续追踪改进及技术资源支撑的会议培训走向系统帮助教师知行合一的策略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