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理科主任
记 者 殷 鑫
通讯员 孙冰倩
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国内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群在75岁前,心理健康指数较为平缓,75岁之后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老年人应该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指数呢?
疾病和丧偶是主因
蓝皮书显示,我国老年人群在75岁后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而这一现象同样表现在临床中。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理科主任黄全表示,来心理门诊的老年患者多数是75岁以上老年人,且其心理问题也较“年轻老人”更加严重。
黄全表示,从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是身体因素,2018年的一项调查表示,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5岁。可以看出,75岁是一个临界年龄,进入75岁后,老年人的身体开始进入一个较差的阶段,至少相对于75岁之前,会明显变差,尤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身体功能变差,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指数的下降。加之75岁后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增加,身体的不适会大大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第二个方面是丧偶,老伴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使是子女,也很难替代老伴的作用,而75岁以上老人,其丧偶的几率非常之大,而一旦丧偶,对于老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非常大的打击,其心理健康指数自然会显著下降。
专家指出,虽然75岁后老人心理健康指数会显著下降,但其实75岁并非绝对界限,一旦老人身体状况变差或丧偶,其心理健康指数都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家人需要给予足够的关心。
自我调节可从三点出发
蓝皮书还指出,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但国民感知到的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调查显示,国民需求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有53%的受访者表示需要。那么,老年人群应该如何自我调节呢?黄全给出以下建议:
1.充足的好奇心:老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年抑郁,其主要表现就是对世界缺乏关心、缺乏好奇心。老年人想要心理健康,远离心理问题,好奇心是最好的“武器”。黄全表示,老年人需要对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观点、新变化充满好奇心,积极去了解、学习,如此才能心理健康。不过,要长久保持好奇心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一个捷径可以帮助降低难度,那就是加入社交圈。
2.新的社交圈:老年人需要建立新的社交圈、加入团队,与队友一起将好奇心变成习惯。不少老人在退休前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但身体状况和生活变化,逐渐使其不再适合退休后的老人,或不再适合75岁以后的老人,此时老人需要寻找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的社交群体,如广场舞队伍、钓鱼群、象棋群等。黄全指出,团队最大的好处就是当你产生惰性、想要放弃时,会有队友督促、鼓励你,更让你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3.正确的养生方式:养生可以帮助老人更加健康,起到一定预防疾病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养生一定要目标清晰,寻找合理、正确的养生方式,如去正规医院咨询健康管理医生的建议,每年进行体检等,而非传话养生,即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或微信养生,即看各种微信公众号,盲目养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