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中没做过招聘HR,类似工作内容倒是有参与。以前部门招实习生,要写招聘需求,再发到求职网站和高校论坛。我第一次写招聘启事时,就遇到一些麻烦。 招聘实习生两员。女性,本科未毕业,至少实习3个月。新闻或财经专业,文笔优。职位是助理编辑,辅助正职记者编辑的采访、编辑和运营。要求211或985大学毕业,学校在北京。工作环境和待遇都不错,有意请联系。原文更长,这里是简化略缩版 我把这则信息发给同事审读,很快就被圈出几个一定要改的地方。 「女性」最好不提,因为涉嫌歧视男性。「本科」没有必要写:研究生就业压力也很大,只要本科生是什么意思?「未毕业」不就是告诉别人,我们这是在榨取廉价劳动力? 此外「北京高校」会引起争议,地域歧视暂且不说,似乎透着某种优越感。211或985的大学更没必要提,「学历歧视」一直是职场的热点。招两个实习生,没必要搞出什么争议。一旦公关部门的同事找你,麻烦就大了。 我简直目瞪口呆。一则简单的启事,那么多坑?这些条件背后,都有我用人的考虑,怎么谈得上歧视呢?这份工作很简单,不需要太多的工作经验。找两个细心沉稳的女孩子,简单培训,就能上岗,招没有课的在校学生有问题吗?想招个好学校的学生也不行吗? 听从公司的政策指导,我服服气气地答应了。公司要顾忌企业形象,要谨言慎行,不能拂逆舆论正确。而我的招聘需求没有改变,删掉几行字,改一些措辞,再次发出去。 宽松的条件,和颜悦色的辞令,可想而知吸引来多少求职邮件。仅仅一天,我就收到二十几封求职邮件,第二天增加到五十多封。简历之外,有人还写了言辞恳切的自荐。 四分之一的邮件来自男生,我一点开就退出;很多外地的学生,他们表示愿意到北京尝试,我觉得好麻烦,也放弃了;还有的学生来自我从没听过的学校,他们也许优秀,不过我没时间考察,就没留用。最后留下来值得面试的简历,还不到5封。 我要花很多时间看没用的简历,这只是一方面;几十个学生精心准备简历和自荐,满怀期待,还要花时间等待。(很抱歉,我没时间给每个被拒绝者回邮件)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入职。早在我打算招聘时,结果就已经注定,只是我没有告诉他们。 倘若他们知道「我明知不会招,也不告诉你」,他们会赞赏我宅心仁厚,给他们留一线注定破灭的希望吗?我想,他们只会骂我。明明不会招,假模假样,浪费别人心血和精力。这不是玩弄人吗?太不厚道吧。 这还只是简单的招聘实习生。事实上,招聘正式员工更麻烦,政策风险大得多。 一家公司对女员工有身材美貌的要求,希望她性格开朗酒量好,这要求很正常,写出来却要被骂死;年届三十的已婚女性,大概率要生孩子,一休假就是大半年,公司可不想冒风险。可是相关的招聘条件也不能写出来,写出来要挨骂,只好靠聊天询问。 这大概也是现在求职程序变得繁琐的原因。简历只是海选,真正的筛选在于重重面试。如果一开始写招聘启事,就明明白白地陈列条件,他们也不会来投简历,更不会来面试。可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招聘者的话不能全说,只能囫囵莫名地把人都招来,面试一番,再将他们打发回去。不仅公司资源浪费,求职者的时间精力也浪费。这不是折腾人吗? 许多所谓「善意」和「关爱」,只是说说而已,根本不可能实现。真要试图去落实,就会变成纯粹的折腾。 最近,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要求用人企业在招聘环节中,做出一系列限制。不得限定性别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等。 对求职应聘的女性而言,似乎是好事,这则通知在限制企业公开的挑挑拣拣。有没可行性呢?我认为是完全没有的。 首先,无论求职者是否主动谈婚孕,她几乎不可能隐瞒。法律规定,面试时不让问,却不难旁敲侧击地问出来。越刻意回避,越自证嫌疑。除非求职者刻意撒谎隐瞒,否则招聘者有很多渠道去调查。 由此想见,禁令只会让招聘程序变得更繁琐。 其次,即便求职女性由于政策保护而入职,她能取得长期利益吗?公司有很多方法边缘化不满意的员工,想方设法令其离开。即使公司吃下哑巴亏,后续招聘中,他们最好的选择,是减少招聘女性。一见正值婚育之年的女性,问也不敢过问,就予拒绝。 将来年轻女性找工作会难。造成这种结果的,恰恰是许多好心人的「关注女性就业」。 很多人谈论起女性就业困难,历历可数,一提起为女性争福利,头头是道。然而无论他们举出多少理由,这些理由多么理直气壮,要求法律赋予女性职场特权,都不会带来真正的福利。企业可以选择雇佣或不雇佣,或以予市场早已定好的价。 真正有能力的女性,自有好公司争抢;企图靠法律庇护而提升地位的弱小者,恰恰是第一批受到法律伤害的。爱女性,就不该打着爱的名义伤害她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