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朱春登放饭里有个说法,早饭已过,午饭未到,你来得不是时候。韩信向刘邦求封齐王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有兵有地盘就能自己称王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称王也必须依照基本法了。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攻占了陈郡,陈郡父老劝陈胜称王的时候,理由是陈胜起兵反对暴秦,对天下有功有德,所以可以自立为王。也就是说,陈胜称王是陈郡老百姓推举的。陈胜也是秦末天下大乱之后,唯一一个以这种方式称王的人。 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之后,战国七国中被秦国灭了的各国纷纷复国,称王的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刘邦派出去掠地的大将,被陈胜册立为王,比如武臣韩广,另一种就是六国贵族遗民起兵杀死秦朝的地方官,自立为王。 但这两种诸侯王的下场完全不同。秦派章邯率骊山囚徒出关东镇压起义,陈胜很快就兵败身死了,而受益于他起义才起兵复国的六国贵族建立的诸侯王都作壁上观,并未积极救援陈胜。而陈胜册立的两个诸侯王也很快就被消灭了,取代他们的是六国贵族。 但这时候的大形势仍然是六国合纵反秦,楚国是盟主。张楚也是楚,陈胜起兵后就是以六国盟主的身份主持反秦。陈胜死后,楚国仍然是盟主,只是这时候的楚国变成了楚国老贵族项梁找来的楚王景驹,后来又变成了从民间找来的楚怀王。 后来在灭秦过程中充当主力的刘邦和项羽,都是在楚国的旗帜下战斗的。甚至包括刘邦起兵后称沛公,也是按照楚国制度做出的决定。因为秦朝的县令叫县令,而楚国的县级长官就是称公的。刘邦起兵是在沛县,杀死秦朝的县令之后,沛县父老就推举刘邦做了沛县的县令,按照楚国的制度称为沛公。 项羽和刘邦率军灭秦之后,项羽对原来的诸侯王进行了调整,将各国的地盘拆分为三四个诸侯国,比如赵国分为常山国和赵国、代国,秦国故地分为汉国、雍国、塞国和翟国。除了保留原来的六国贵族之外,新增加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军功封王。 项羽对诸侯国的调整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加上项羽杀死了反秦时的盟主楚怀王,所以刘邦趁机从汉中杀回关中秦国故地,很快就基本上占领了秦国全部故地,并为楚怀王发丧,号召诸侯联合起来反对项羽。也就是说,刘邦通过这个方式,把楚怀王的盟主身份接过来了,他成了新形势下的反项羽联盟的盟主。 就是在这个形势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率兵东征,先后灭了赵国、魏国,又迫使燕国向刘邦投降,然后转兵南下,攻占了齐国故地,为刘邦灭项羽的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时候因为留下来的诸侯基本上都是六国贵族,已经没有平民出身的诸侯了,刘邦也是按照楚怀王的许诺和项羽的分封建立的汉国。 韩信这时候想成为诸侯王,就只能援引项羽调整诸侯王封地时候的做法,也就是军功封王。而在此之前,刘邦还没有采用过这个做法。因为项羽是在灭秦的任务已经完成之后,才像周初的分封一样,是在成功之后的分赃,而刘邦认为自己这时候还没完成灭项羽的任务,当然不能这么早就封王。 所以,刘邦的第一反应觉得韩信这是在关键时刻要挟他,不同意。而在张良暗示之后,刘邦瞬间回过神来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灭项羽,这是大局,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就同意了韩信的要求,封韩信为齐王。 这之后,刘邦就开始为了联合更多人一起反项羽,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为了灭魏,又封了彭越为梁王。但到封卢绾为燕王之后,就没有再封异姓王了。因为这时候已经天下大定,刘邦已经开始筹划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以夹辅王室。 总结起来就是,虽然韩信封齐王的时候坐拥三十万强兵,又占据着齐国故地,却仍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王,就是因为他已经错过了有兵有地盘就可以自己称王的时期,也错过了项羽以军功封王的机会,现在还想封王,又不愿意等到灭项羽之后再封王,就只能求刘邦先封自己为齐王,而且是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