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魏的发家史:两次关键选择和一次大冒险

 睁眼的沙加 2019-03-08

魏之先,毕公高之後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

周王室分封的诸国里,有许多能上溯到三皇五帝的谱系里。如果,讨论起家世,这些是最显赫的家族。

次一些的,是夏建国的勋臣,商建国的勋臣或遗老。至于魏国,他们的祖先是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小功臣。《史记》里说他与周同姓,那最初是姬姓了。

周武王伐纣之后,周王室大封诸国。姬高呢,就被封到了毕这个地方,从此以后,以毕为姓。

功臣受封这个事儿,福祚绵长不容易。比如,明王朝,可能一代就得被朱重八连根刨了。周时期,并不文明许多,但分封制是周的执政根基,据此推测,毕公和他的后代应该也享受了几代食封邑的待遇。不过,最终,在漫长的西周时期,毕家还是因为未知的原因失去了封地。

因此,从毕到魏,还有一番波折,他们需要一个机会。

机会说来就来。

先说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周平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68年,周室东迁洛阳,东周开始。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帅兵与郑国大战。郑国方面,郑庄公帅兵迎战,手下大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这一战周王室颜面扫地。因此,个人认为,也是周王室逐渐无法羁縻封国的标志性事件。

旧秩序崩塌,需要建立新秩序。管仲和齐桓公姜小白首先找到了尊王攘夷的方式,齐国首霸,然后是晋国。

在晋国将要称霸的前夜,也就是晋献公时代,毕公高的后裔之一,毕万得到了一次机会。

晋献公16年,也就是公元前662年,晋献公带兵攻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将这两个国家的土地纳入晋国版图。在这场战争中,赵夙为晋献公驾车,毕万是副驾驶(毕万为右)。这里的驾车,我们不要以为如同当今的高干司机,虽然高干司机依然很猛,但那时,能给国主驾车的,可以认为在王国的权力版图中。

战争结束后,晋献公把耿封给了赵夙,把魏封给了毕万。而赵夙是后来赵国的祖先,毕万是后来魏国的祖先。

晋献公时,发生了著名的公子重耳出奔事件。而在晋献公执政的后十年里,毕万家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从这开始,干脆以魏为姓。

而在公子重耳出奔时,魏家又做了一次重要投机。毕万(现在该叫魏万)的儿子魏犨跟随重耳流亡了。这就与未来的晋文公成了患难之交。

而等晋文公最终成为后献公时代,四子争立的赢家之后,魏犨成为魏的继承人。重要的是——列于大夫。这意味着什么呢?周朝的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民、奴隶,六级。天子靠诸侯治理天下,诸侯靠大夫治理封国。从此以后,在晋国,魏成为最有权势的几个大夫家族。

而魏武子死后,他的孙子魏绛则光大了魏家的事业。顺便,这个魏绛,在著名喜剧《赵氏孤儿》里也扮演重要角色。

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以来,霸业持续了近百年。晋文公之后,他的子孙有好几位有位的君主,又有像韩、赵、魏、栾、先等大家族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维持综合实力。

关于这一点,大文学家苏洵曾经写过一篇《管仲论》,讨论管仲死后齐国乱,而文公死后晋国持续强盛的问题。在一段时期内,管仲的人才选拔机制确实是落后于晋文公开创的人才培育选拔机制的。这是题外话。

魏绛干过一件收益很大但风险也挺大的事儿。类似的事儿之前还是之后都有很多人干过——司马穰苴、赵奢、孙武……

什么事儿呢?晋悼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69年,悼公延续了齐桓公开创、晋文公发扬光大的诸侯会盟仪式。这是宣扬并巩固霸权的方式。魏绛在会盟仪式上杀了晋悼公的弟弟姬杨干,原因是这个弟弟在仪式上的行为不符合规范。

这种事情,干好了声名大振,干不好君主一个小鞋穿上,死无葬身之地。晋悼公对此事的反应是:大怒,要杀掉魏绛。悼公是这么说的:“会盟诸侯这么有面子的事儿,你魏绛竟然杀了我的弟弟,这不是侮辱我吗?”

不过呢,最终有人劝下了晋悼公,魏绛逃过一劫。这事儿,细琢磨很有意思,可能归根到底杀魏绛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而晋悼公选择了妥协。

那魏绛的这次冒险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首先是声望,不畏强权,恪守礼法,刚正不阿。其次是实质性的,最终晋悼公安排魏绛主持国政。诸侯国是卿大夫共同辅佐诸侯,但就像明朝内阁,他得有个领头的,而魏绛暂时成为晋国朝堂的实际掌权者。

关于魏绛这一段时间的表现,晋悼公的评价是重要参考。晋悼公11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然后有功得赏啊,于是赐魏绛乐,魏绛多次辞让,最终还是接受了。

我不知道这个赐乐的准确意义。但周朝是一个礼法王朝,周王朝失去号召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礼乐崩坏”,具体到“乐”上,就是不该用某等级的“乐”而用。比如孔子就吐槽鲁国的大夫季氏“八侑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侑是天子的规格,大夫都能用了。据此推测,晋悼公赐给魏绛的“乐”极可能是超规格的。

所以,这也意味着,魏在晋国的权力版图上势力越发不可抑制。

同时,魏的大本营搬到了安邑,也就是现在山西运城市夏县。而这也是后来早期魏国的都城。

魏绛之后,魏国已经势不可挡,只要他们不犯类似晋国宗室自相残杀、智伯贪得无厌又不可一世的错误,伴随着晋国公室的衰弱,魏国成为诸侯只是时间的事儿。

接下来有三件大事儿,促进了晋国权力结构的快速重建。

第一件,晋公室祁氏和羊舌氏交恶,相互攻击。这么好的削弱公室的机会,六卿怎么能放过。于是包括韩、赵、魏在内的六卿群起进攻祁氏和羊舌氏,并瓜分了他们的封地,6家每家得到10个县。

第二件,晋定公十四年,晋阳之乱。这事儿等写赵国时详细说。反正是,赵氏和范氏、中行氏打起来了。然后荀氏、韩氏、赵氏加入了战团,与赵氏合伙把范氏和中行氏灭了。然后呢,韩氏、魏氏又替赵氏求情(韩、赵、魏能在晋国挺到最后,他们家族之间实际上因为各种各样的牵绊早就结成了铁三角,这个可以专门写一写了),不管愿不愿意,最后赵氏是又取得了晋定公的赦免。于是,韩、赵、魏,还有智氏又扩大了地盘。

第三件,三家伐赵——《资治通鉴》开篇就讲了这件事儿。知伯带着韩、魏两家围攻赵的大本营晋阳城。在晋阳城将要陷落的关键时刻,韩、魏反水,与赵联合,击败了了知伯。智氏被灭,于是韩、赵、魏又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至此,晋国形成了韩、赵、魏三足鼎立的格局,维持到周威烈王承认他们是诸侯,庞大的晋国就分裂为韩、赵、魏三家。

这就是战国魏的发家史,也包括了部分韩、赵的发家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