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光返照的一年

 8cyz8 2019-03-08

回光返照的一年

      一个人临死之前如果突然清醒或者兴奋,我们称之为“回光返照”,也可以形容一个王朝或政权灭亡前短暂的安定繁荣。大明的崇祯皇帝自打继位后,国家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他十七年的皇帝生涯,其中有这么一年让他看到了希望。

      话说公元1638年,崇祯十一年,焦头烂额的皇帝朱由检盼来了几个好消息。五省总督洪承畴以滁州为“诱饵”引“闯王”高迎祥部上钩,随后全歼了起义军主力。高迎祥战败被俘,明军大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随后,李自成部在明军的围剿下大败,只剩十几骑躲进了深山中苟延残喘。张献忠见大势已去,无奈接受朝廷的招降,大明朝十余年的内乱就此结束。没有了内患,大明朝可以集中兵力对付辽东的皇太极了,即使收复不了辽东,起码不用两线作战,负担减轻不少。

       此时,崇祯皇帝长出一口气,总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回想起三年前,崇祯八年正月,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攻陷了凤阳,还掘了老朱家皇陵。消息传到京城,举朝震动,凤阳是太祖朱元璋的老家。皇帝祖宗的坟被掘了,崇祯大怒,光三品以上的大官就砍了几十人。同年十月,崇祯皇帝下了“罪己诏”,皇帝老子作检讨可不是什么表面工作。他整日穿着孝服理政,后宫不准吃荤、奏乐......发誓一日不灭流寇,他一日不脱孝服。

      接下来,崇祯皇帝就得“中兴大明”了,但这不过是大明朝灭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就在前一年,朝廷开始征“剿饷”,本来计划只征一年,实际上一直征到大明亡了为止。明末天灾不断,地震、旱灾、蝗灾让百姓民不聊生,朝廷本应救灾抚恤,免除受灾地区的税赋,让百姓先饿不死再说。所谓反民、流寇就是吃不饱饭的百姓,只要能活下去谁愿意造反。所谓“剿饷”就是征收为了镇压民变的军饷,结果反民越剿越多,恶性循环。

       其实,明末的百姓除了正常的税赋,还得被征“辽饷”,这是为了对付辽东的满清而增加的赋税,而且是逐年增加,从最初一年520万两增加到每年900多万两。

       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现在又增加了“剿饷”,他们不仅吃不饱饭,就是卖儿卖女都交不上这些税钱,饿死人的情况非常普遍。朝廷征缴的方式也很野蛮,跑了一户,其他人要分摊这一户的税赋,结果是整个村子人全部跑了。没有活路的百姓只有抛家舍业四处流窜找吃的,成为了“饥民”“流民”,只要有人领头对抗官府,他们就是“流寇”大军。

        后来,李自成死灰复燃,朝廷依然没钱镇压,作死的皇帝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又开始征“练饷”了,其名目是为了练兵平叛。朝廷规定每亩加征银一分四、五厘,征收的金额竟高达730万两。这些钱是怎么征上来的?大家可能想不到,有的地方已经把税征到了60多年以后了,百姓已经把税交到了孙子辈、重孙子辈了,这是竭泽而渔,百姓彻底的没了活路。

      “迎闯王,不纳粮”,李自成只用了这六个字就打败了大明。短短一年,他的部队就扩展到百万之众。随后,大顺军势如破竹,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不到两天他们就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大明没了。为什么崇祯皇帝要这么作死,非得把百姓都逼反不可,大明真的那么穷吗?

       是的,朝廷国库和崇祯皇帝的“小金库”真的是空了。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也是穷光蛋,那么多兵要养,他如果走崇祯的老路去征饷不就失信了嘛。

       那么,大明朝的钱去哪了呢?

       大明朝有皇室和官员两大既得利益集团,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率部攻入了洛阳城,杀了福王朱常洵,在他家就搜出了白银1000多万两。明朝对待皇室是“养猪政策”,给钱给地。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了百万之众,这些王爷个个富可敌国,而且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一切。国难当头,他们不愿拿钱给朝廷,而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的命运也像猪一样被一个一个的屠戮殆尽。

       至于官员,李自成通过拷打和抄家等方式,竟然在官员那里逼出了7000多万两白银。这些钱把李自成都吓坏了,要知道关外辽东军费最巅峰的时候一年也不过耗费400余万两,崇祯末年只要300余万两即可。最可恨的是,这些贪官眼看着朝廷去搜刮那些贫苦的百姓,逼死、饿死那么多人,都无动于衷。

       曾经,崇祯皇帝放下九五之尊,去哀求皇室和大臣们捐钱无果后,在桌子上写了五个字:文臣皆可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