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戈杂说:关于阳性力量与阴性力量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3-09

现在人们常说:正能量与负能量

按道家理论,正能量与负能量其实分别类似“阳性力量”与“阴性力量”,此二者应该是彼此共生,缺一不可,才能形成更强有力的力量。

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即有这层意思在。

所以经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或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点辩证的味道,不成魔不成佛”,而“放下屠刀则立地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其实认知的进化也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只能容纳+1和-1,那其思维的绝对值也就是1;而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可以容纳+9和-9,那其思维的绝对值就可以达到9。

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其实皆源于“道”

不论儒法墨兵、医农杂名、阴阳纵横,其理论学说都有浓浓的古代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影子在。这里面重点说一下儒与法

儒家思想以“仁德”为本,儒家传世的道德经也往往德篇在上、道篇在下。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就是类似性善论的观点,鼓励真善美,将阳性的力量放至极大。

法家思想则认为“人性本恶,天生是需要法治去约束。

尤其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生存环境险恶,一日数国灭,所以为了富国强兵都在推行变法,李悝、吴起、慎到、剧辛、申不害、公孙鞅甚至后来的李斯、韩非,等等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之学发挥极致,通过约束人性假丑恶的一面,来富国强兵。

所以汉宣帝所谓“汉家自有法度,本王霸道杂之”

这里面王道即为儒家奉行之道,即君主实行仁义,所谓“仁者无敌”;而霸道则为法家奉行之道,即争霸以国富兵强,所谓实力决定论。而能圆融综合两派之观点则为道家学派,这也是汉初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术”能兼容并蓄发展经济的基础,也就是不谈性善性恶,多谈些学以致用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国学,而道法皆成为帝王之学

老百姓学到的都是忠君体国、克己奉公、忠孝仁义、三纲五常的一套知识体系,尤其是隋唐推行科举及宋代印刷术大发展和重文轻武之后,更是唯四书五经为上,并影响后世两千年。所以关于收放阴性力量的种种理论和法则都被封禁到历史的角落中,直至清中晚期“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万国争雄时代重新开启后,这些上古的绝学才重新为人们所重视

人们这才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参见本公众号《石璧之谋》),通过考古挖掘秦陵兵马俑,了解到法家治理下大规模工业生产标准化武器装备如弓箭箭头的能力,了解轻重、聚散、予取、奇正之道。

所以两千年的王道末法时代,道家与法家之学是重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还是重新开启了自强不息之道,也许只有时间可以告诉我们。

但道家思想可以统观儒法,兼济阴阳。

阳性力量与阴性力量本就是共生共长的,因为秦皇焚书坑儒、汉武独尊儒术而禁锢了阴性力量,所以我们无法理解元明清时代普通百姓的思想,只能以一句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一言以蔽之,其实这是一场持续两千年的国家计划而已,事实证明在东亚的领土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确实也历久弥新。

而认知的进化就需要正反两个层面的不断论证。

就好比人们爱看《奇葩说》,两种观点的不断刷新认知,其背后就是思辨与提升。这种正反你可以说是情感与理智,可以说是线性与网络,可以说是逻辑与结构,可以说是左脑与右脑,也可以说是阳性力量与阴性力量。

所以至阳的小白存在于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至阴的小黑又存在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

但能同时容纳黑白两种思维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更高维度智慧。

所谓深度思考(参见本公众号《深度思考的力量》),有时就存在于这种至阳至阴逻辑的博弈之下。

所以人们常说天才和疯子往往就隔着一张纸。

分裂型人格往往比正常人更理智也更清晰。

但圆融才是根本,这也是佛经的圆融比道藏的思辨更为通达的原因所在吧。道藏是方法论,是策略论,是思辨进化,是万物生克(参见本公众号《万物生克》)。

道家与阴阳,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你可以学习“九阴真经”,也可以学习“九阳真经”,但看穿阴阳才能穿越时间

你可以做入世的勇者郭靖,可以当出世的仁者张无忌。

而隐遁逍遥的只有道家遁世的智者杨过。

阳性力量与阴性力量的根本,都是为了让自己进化出更强的见识与力量

所以过度关注阳性力量或阴性力量本身都是舍本逐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的修炼就是能容纳那无垠如天地般智慧的容器。

所以道家讲体、用。

识大体才能堪大用。

未来《晋戈杂说》也将作为广大读友们的思想阵地,以平台形式推送更多晋戈身边朋友们的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