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点评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3-11
这是钻石级案例反映了农业回归

李凤玲: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张老师的精神非常值得钦佩,下决心蹲守在一百多亩土地上,耕耘这么多年。这件事提起来让我觉得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土地。张老师的案例反映了一个很大的道理,就是农业的回归。

  在城市化这个大课题面前,农村的人可以到城市去生活,但是人的生命离不开土地。对土地的破坏危及人们的生存,危及生命的生存,这是所有问题的所在之处。从这点出发,张老师这个案例是属于钻石级的案例。

  我觉得这件事发生在北京是很可喜的,因为这些年北京城市化发展很快,也牺牲了很多土地。那么现有的土地如何保留,被污染的土地如何修复,这是个很大的课题。天福园通过中华农耕将被污染的土地改造成生物多样性农庄,树立了一个典范。天福园案例的意义在于以事实证明被污染的土地是可以修复的。这个事实是张老师这么多年用心血实践得来的。

  我现在关心的问题是,星星之火是否可以燎原?今天这个典型案例是一枝独秀还是春满园?张老师复兴中华农耕的梦想怎么样可以实现?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城市化委员会不仅仅要停留在对这个案例的发展、发掘、总结、点评,最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这个案例来解决土地的安全、食品的安全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天大的文章,张老师开了头,等待我们后边花功夫去做。

种田就是修禅  生活就是修禅

阎迎春:深圳市中华三农慈善基金会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天福园。听张老师的分享,张老师一直强调中华农耕文明,让我想到前些年的一本书,由温铁军教授的弟子、两位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博士生翻译,富兰克林·金写的《四千年农夫》,作者曾经担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在一百多年前到远东开展农业调查研究,惊叹全世界最伟大的农业在中国。这最伟大的农业就是张老师讲的中华农耕文明的天人合一。

  汉代有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都讲过“农,天下之本也”,那时候我们就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和感触。

  我看完张老师案例,内心不由地想到我的老师徐兰香,她开展“友善农耕”,把草、动物、植物、环境、人和微生物结合起来,不是用农药化肥去摧毁,用杀草剂去灭掉。土地是什么?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怎么忍心伤害自己的母亲?听完张老师这些做生态农业的前辈们的分享,我深深的感受是:我们要尊重土地、热爱土地,从内心里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当我们在匍匐在土地上的时候,我们和它是在一起的。

  前些年,台湾有一个很出名的记录片叫《无米乐》,有一个80多岁的昆滨伯,他有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我种田就是修禅,生活就是修禅”。张老师说的农业就是生活,农业就是生命,农业就是我们。在生态文明新的形势下,农业是根本,不要把它工业化,不要把它石油化,不要把它等同于现在讲的互联网思维、区块链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结合可以运用,但不要忘了它的根本,它是和我们生命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

  五年前,我到福建就是想做类似的事情。那时候筹备做“爱故乡生态联盟”,我的计划就是把这些做生态农业的农户、农场主联合起来,然后在城市里把各种消费者组织联系起来,我们作为第三方,联合各界专家、教授、政府、媒体,三方搭建共同平台,这个平台也是叫社会互信农业,我们是共同体,是联合体,是命运统一体,我们不是买卖关系。我们大家是要共同追求健康生活,追求未来的良好康美,未来的社会和谐,整个生态文明的实现。张老师的案例,让我感觉大家是殊途同归。

她告诉子孙后代怎样和自然合而为一

江智超: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广东地区领队 

  自从我认识城市化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我真的非常赞叹!国内从改革开放40年到现在,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领域,都有很多人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个国家更兴盛、更文明、更和谐而努力。

  今天听了这么多专家在各种不同的领域的实践,包括新文明城市的规划,包括城市和农村怎么样协调,包括刚才张老师和大家分享的——人怎么和土地、原来生长的昆虫、原生的东西和谐相处……

  我来自台湾,是台湾慈济积善会驻广东的召集人,慈济也是一个佛学团队,佛学讲究众生平等。张老师分享的泥土抓起来有蚯蚓、树上有鸟巢,我想在人类还没有来到这个地球之前,它们比我们还早到,我们怎么能喧宾夺主。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很多专家讲,中国用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达到世界两百年才能做到的所谓文明,或者城市规模。人们经常讲,我们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富贵人生。但我经常跟几个朋友私底下探讨,中国人现在是富了,我们敢说我们贵了吗?我相信就差这一个字。我的理解是,富而有理则贵。

  所以当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当我们的文明程度达到某个程度,我们更要尊重,除了人与人的尊重,种族与种族的尊重,国与国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大地是我们原始的母亲,她滋养这么多生物,包括人类,我们对我们的大地母亲够不够尊重?我们有没有爱护她?还有就是同源同种,这个地球滋养出来的所有的众生,所有的这些生物,包括植物,我们是不是想跟它们共生存?我想这个是最终的文明,或者是和谐社会。我相信和谐社会一定是要让所有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包括动物、植物,成为非常和谐自然的存在。我们人是一个小乾坤,那么整个地球是一个大乾坤,如果我们这个大乾坤不能够自然地运转,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国家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和谐,因为大家都在用自己无私的力量,很多都是自费、义工的状态,来维护某一个区块。一个人要做完所有事情是不可能,但如果能选定一项,就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地球是有帮助。像张老师一样,她20年生命用在这个区块,她看起来是一个农民,但是她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和人文,传承给后代。看到刚才片子里小朋友蹦蹦跳跳,其实她告诉我们后代的子子孙孙,怎么样和大自然合而为一。

  非常高兴一年一度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论道,共同追求人类更文明、生活更幸福,衷心感恩,感恩各位!

城市和农村建设都要敬畏土地

杨建平:中关村不动产商会会长 春晖兴业集团董事长 

  今天参加城市化国际峰会,我的感触非常大。以前大都是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的各种需求去讨论的,而今天讨论一天,绝大多数内容讨论的是农村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发展进程中,忽略了一些问题,现在终于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个被忽略的问题再不重视的话,很有可能会在下一步残酷地拉城市化进程的后腿。因为一个巨大的群体被忽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志敏大姐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感动!内心里有一种涌动的感觉。因为它已经不局限在城市化论点里,它在精神文化层面里。志敏大姐的二十年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开始那几年。没有政策支持,没有周边人的支持,甚至没有家人的支持,还能坚持去干这么一件事,一定是信念在支持她。这种文化、这种信念的文化是很少很少的,而现在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是我感触非常深的一件事。

  志敏大姐做的事情,已经谈到关于尊重土地和敬畏资源的这个维度上。我过去做了近二十年的成片土地开发规划工作,十年前开始做土地开发投资顾问。在柬埔寨,中国有一片有长期使用权的土地,左边拥抱大海,右边拥抱雨林。我想要把这块土地建成旅游城市。我对当地人说:“给你带来高楼大厦,你的钱会很多,你会很幸福。”他们说:“我现在就很幸福。”柬埔寨人不在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他们在乎的是上天给他的丰富资源。在柬埔寨,一块地一年能种三季稻,他们只种一季。我问他们为什么只种一季,他们反问我:“我为什么要种三季?”柬埔寨有一些节日与农耕密切相关,有的节日为播种,有的节日为收获。这个国家,从国王到大臣对农耕节日非常重视,农耕节日时,国王带着所有大臣下地干活以鼓励老百姓农耕。他们没用化肥。现在,有中国人去那里承包很多农地,使用化肥。

  我感觉,在柬埔寨也好,在中国也好,做成片土地规划,不管是做城市建设还是做农村建设,我希望,第一要尊重土地,第二要敬畏土地。每一块土地,不论它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国家,都是有灵性的,都有一定属性。你要研究、开发它,还有回馈它。这样,我们作为人类才不枉在自然环境里生存那么一次。

(来源:城市化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