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的桂枝汤,从配伍到使用,有五种“应”

 老玉米棒 2019-03-11

《伤寒论》的桂枝汤,被称为“万方之祖”。当然,并非所有的方剂都是从它而来,而是形容它变化多端之处和用途广泛。读过《伤寒论》的朋友都知道,桂枝汤的组成仅仅五味中药,为什么用途却这么广呢?这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在组方时,深合了“应”之理,而且有五个之多。

关于“应”,可能较多的朋友不明所以。其实,“应”这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是常见。其起源应该来源于《周易》,在《周易》里,“爻”卦体现的就是一种“应”,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应”其实就是阴阳相系、上下呼应。

我们知道,桂枝汤主治太阳病伤寒中风证。太阳中风,就是太阳经被风邪所中,既然外邪“风”能内“中”于人,意味着这个人的卫气本来就虚,卫气虚则腠理疏松,而风性开泄,无孔不入,加上腠理疏松就更易出汗了;出汗,其实就是营阴的外泄,汗孔又称“气门”,汗出则气随汗泄而气更虚,所以又叫“表虚证”。

因此,桂枝汤证的病机,其实就是风邪外袭、卫阳不固于外、营阴不守于内。卫气的支配权虽然在肺,但它的化源其实在脾胃,营阴更是来源于脾胃,所以,太阳中风虽是表证,却和肺胃(脾)失和有莫大关系。

古人认为,得“应”者能无往而不利。因为“医易同源”,是以《伤寒论》有这个思想,也是很正常的。而具体到中医组方时,既可以“里外相应”,也可“上下呼应”。在桂枝汤里,我认为,至少能体现出五个“应”:

1、桂枝一味之应: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其性味辛甘发散,所以张仲景用它以治风。正是桂枝的性味“辛甘”,其实就内含了桂枝汤的第一个“应”。“辛”可发汗解肌,“甘”可补虚实表还能缓急,使发汗而不致太过。正是这种发中带缓,刚柔并济之性,才能枢转表里营卫,介于半散半补之间,表里、补泻、刚柔三者都“应”。

2、桂枝芍药之应:

桂枝汤本是辛甘发散,但为了防止走泄阴津,张仲景于是佐之以酸寒的芍药,一是益阴以增汗之源,二是酸收营阴。两者呼应,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而营卫自调。所以,芍药一味就有“汗补”两法,和桂枝的配伍,这就是桂枝汤的第二个“应”:散收、刚柔、动静、阳阴,外内,一解卫一和营,开阖相济。

3、生姜大枣之应:

生姜味辛,大枣味甘,生姜得大枣,无过于发散之虞,大枣得生姜,无闭门留贼之虑。张锡纯说:“生姜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正是这个意思。生姜的温燥,更合“脾喜燥而恶润”之理;大枣柔润,又合“胃喜润而恶燥”之性,调和脾胃,正是中医治病“兼顾脾土”的精神。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阴阳表里,燥湿刚柔”的第三应。

4、甘草调和之应:

桂枝汤里用甘草,能调和表里气血,有“安内攘外”之功。而桂枝、生姜配甘草,辛甘化阳就是攘外,芍药、大枣配甘草,酸甘化阴就是安内。味甘的甘草调和诸药之性,正是调和阴阳之“应”。

5、服药时机之应:

《伤寒论》说,桂枝汤的服用也是有窍门的,一是时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解表方药,服药的最佳时机是上午巳、午、未三个时辰。这时,人体的阳气最盛,更主要是趋向于表,以机体之卫阳散发在表的外邪,正是天人合一之“应”。

其次,桂枝汤服用的方法,服药后还得“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也就是说吃药后,还得喝几口稀粥,让微微出汗,这是最好的。这药、粥之应,千古医家无不赞叹。

以上,就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组方时,内涵的“五个应”。其精神,正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不至于顾此失彼,千百年来,我们后人读《伤寒论》,无不为之赞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